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保存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但如果藏品只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展品,收藏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美术馆本质上是教育机构,其宗旨就是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进行教育,让人们一是对艺术有一定了解,而是学会欣赏、理解艺术,三是挖掘艺术和人的生活的关系,这些都是美术馆要做的工作,”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中国艺术主任孙志新说道。
香港康乐及文化署艺术推广办事处的馆长连美娇指出如今美术馆,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博物馆,需要想出比办办展览、陈列藏品更有创意的点子。
“当代艺术的精神就是要挑战已有的观念。现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好像被限制在了某几种固定的模式,比如亲子活动、公共讲座,就像茶餐厅里的A餐B餐一样。它们可以很好吃,但就是有点单调,”连美娇打了个比喻。
M+,一个即将于2017年向公众开放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承诺会成为一个“有亲和力的”博物馆。
M+的高级策展人皮力强调M+非常重视公共教育。“我认为人们看得越多,对艺术的了解越多。观众可以进入后台看工作人员修复文物的过程、展品包装和展示的过程,”皮力介绍。
艺术推广办事处的连美娇馆长进一步阐释了如何建立艺术和公众之间的联系。
“我们看到了博物馆这种形式在联系当代艺术和公众上再发展的难度,因此建立了‘油街实现’艺术空间,”身为“油街实现”馆长的连美娇说道。
香港油街12号的有着108年历史的红砖建筑今年5月份重获新生,摇身一变成为特别的艺术空间,新名字很有活力,中文叫做“油街实现”,英文叫做“Oi!”。
“油街实现”没有宽敞、华丽的展厅,但是室外那片绿油油的草地是艺术家们实验各种新奇点子的游乐园。
“油街实现”并没有展示太多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但在这个艺术空间里,惊喜随处可见。用废旧布条和彩纸做成的彩虹风车点缀铁门,100多个装着绿植的矿泉水瓶让铁丝网变得绿意盎然,另一堵墙上则“爬满”用晒干了的海草编织成的栩栩如生的海产,这一切都让参观的人微笑。
这些可爱的艺术品都是香港艺术家和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合作的结果。它们的灵感来源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很好地融入了环境。
“当代艺术的特征就是它是当下的,正在变化的。因此它不应该被限制在某一种特定的形态,比如不一定就是一尊雕塑摆在博物馆里。它可以和其他环境里的风景结合在一起,”连美娇说道。
“在信息时代,艺术和公众的交流也应该超越传统的博物馆形式。我们鼓励策展人、艺术家和观众在我们的网上平台进行交流,”连美娇补充。
“油街实现”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着重社区艺术项目。比如有个项目就邀请了12位摄影艺术家和当地12个社群,包括iPhone用户、建筑专业学生、南亚家庭和听力障碍儿童配对,一起探索生活环境的美,记录令人感动的瞬间。
“我们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希望参加完社区艺术项目的人们能够学会从艺术的角度欣赏生活,”连美娇说道。(记者 许靖烯)
英文原稿10月25日第18版已经见报
原文:Putting art and public in frame
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art/2013-10/25/content_17057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