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败的阿房宫遗址 亟待加强保护
随处可见的垃圾和坟墓,废弃的违章建筑,围绕分布的村庄,破败不堪的遗址标志,残壁断垣的夯土台基……这是西安市西郊约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带的景象,也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遗址的所在地。
站在阿房宫前殿遗址前,看着被如此环境包围的遗址,你很难想象这就是唐朝诗人杜牧《阿房宫赋》笔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那座规模巨大、宏伟壮丽的宫殿。
事实上,现存的阿房宫遗址名列为全国100处重点保护的国家级大遗址,199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不过,这样的“国宝”却并未受到国宝级的待遇。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阿房宫遗址,尚未改造前周边环境十分恶劣,遗址破坏较为严重,保护状况堪忧。
以阿房宫前殿遗址为例,在前殿周围的村庄有4个,南边的聚家庄、东边的赵家堡、西边的大、小古城村。其中有两个村子就建在前殿遗址的夯土之上。
“遗址三分二都在村庄底下,7千多村民住在遗址上,村民在上面生活、开垦、种地,对遗址的破坏很大。”相关文物研究专家接收采访时称。
而一个可以比对的数据是,阿房宫前殿遗址东西原长1320米,现存只有1119米,剩下111米已被遗址东端的村子所蚕食。
而据笔者了解,因为阿房宫前殿夯土质地好,细腻柔韧,不用过筛就可直接使用,当地一些村民对此乱采乱挖,导致夯土台基面积急剧缩减。“遗址”东西两头、南北两侧被破坏得最为严重,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悬崖陡壁。
“这些夯土能盖房、烧砖、制陶,用途很多,都在挖,许多夯土层都被挖完了。”当地村民介绍说。
事实上,除了任意采挖夯土层,阿房宫遗址亦存在当地村民随意占地建房问题,在遗址东、西两侧的小古城村和聚驾庄最为严重。
此外,在1961年和1995年期间,国务院和当地文管所先后在遗址保护区域内,“栽下”了多个文物保护标牌,但笔者现场看到这些标牌亦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