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粘连认知的碎片
我们今天有钱了,尤其是欧洲和美国遇到了经济萧条,他们非常渴望到中国来,明年、后年甚至会有更好的作品到这里展览,今后有的是这样的机会。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会不会邀请展览。我关心的是年轻人、小孩子和所谓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大街上的人会不会都能进来看。但是大街上的人一旦进来又说不懂怎么办?这些责任在中国的策展人,挑选作品也要有能力,好东西人家不给,大东西给的话我们也不好运。我们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不必花这么多钱,但是把文脉理得很清楚的展览引进来。可以借鉴欧洲人、美国人办展览的方法。比方说仅仅关于印象派,我就看过好几个不同版本的展览;关于梵高我也至少看过四个以上他的专题展览,每个展览的主题都不一样。不管你懂不懂,四个展览看下来,你对这个人,对这个人的画一定跟你只看他一个展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回到毕加索,如果真的要懂毕加索,我相信你大约要看一下非洲艺术,看一下塞尚的艺术,看一下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安格尔的艺术,当然还要看一下希腊的艺术。当你了解这些艺术以后再来看毕加索可能情况会不太一样。一个人物过来,一件作品过来缺乏上下文,缺乏它周围的对照和前后的脉络,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迷失。我们经常会看到对艺术家单一的崇拜、模仿某一个画家或是某一个流派,而缺少一个全景观。今天终于我们有机会,不让这个情况再延续下去,所以我们至少要修补、粘连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和常识。
懂不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的问题。我出国这么多年,从这么多的眼界当中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想懂,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脉。你一定要认识很多的艺术家,才会好好地爱其中的一位艺术家。懂到什么程度是每个人自己的造化。当然这里面又牵出很多的问题,我非常渴望回到像小孩一样,像乡下人一样非常质朴地面对一件作品的状态。有时候看到不懂的东西,我会非常喜欢,这个不懂本身就是一种状态,一种非常质朴的、原始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在乎懂或者不懂这件事,第一你不要自卑,第二如果你真的想懂,知道有怎样的途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