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奇葩博物馆如何被文化名片

2013-07-17 15:01:43 来源:北京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奇葩博物馆如何被文化名片

王宗泉和他的藏品

奇葩博物馆如何被文化名片

冀州市财政局扶持冀宝斋博物馆“国宝级”文物的相关文件

近日,作家马伯庸发博文称位于河北冀州市的冀宝斋博物馆收藏大量山寨藏品,惊呆了众多网友,“奇葩”名声不胫而走。

7月13日,记者来到这家博物馆,售票人员称正常运营,该馆总顾问魏英俊告诉记者,“我们的手续都齐全,哪能说关就关?”

而第二天,冀州市冀宝斋博物馆问题联合调查组发布消息称,要求“冀宝斋博物馆”闭馆整顿,撤销其民营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证。

雷人“司令”

“我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提到冀宝斋博物馆,就不得不关注其创始人,68岁的馆长王宗泉。

王宗泉是冀州市二铺村人,自1970年至今一直担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在当地,不少人都称他为“司令”,并且都知道王宗泉爱好收藏。

“你说我是假的,你拿出证据来!我这些东西,都是真的!你觉得是假的,你拿一个来,我买你的。你们记者,我给你一个亿你也仿不出来!这画工和原料,现在的水平远远达不到原先的程度。”提到真伪,王宗泉有些激动。

一些熟悉“司令”的本地人告诉记者,玩了30多年的“收藏”,王宗泉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觉得别人都是外行,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

2005年王宗泉被中国文物学会吸收为理事,在收藏界,有不少人都知道有个民间收藏家叫王宗泉。

“这是我们村自己的地,原来就是一片荒凉,什么都没有的大坑,还是我们给垫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二铺村当时在开发冀州市灵秀山庄时,从地下挖出了不少陶器和瓷器残片,有些古董贩子闻风而来,从老百姓手里廉价收购瓷器,这引起了王宗泉的关注和思考。为了把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古陶瓷收集起来,他开始收集老百姓手里的“宝贝”,不问真假一律照单全收,这其中也吃了不少苦头。

一段时间内,“收假货的老王”成为附近村民调侃王宗泉的称呼。

“你不建馆,怎么保护,怎么弘扬民族文化?如果只有一件两件我建什么馆?收藏形成了规模,怎么保护下来,传承下去,这是责任。”收的东西多了,村里的办公室放不下了,连村里澡堂都用上了,王宗泉就琢磨着建立个馆扩大保护规模。

博物馆建立前后,也有一些村民质疑,建博物馆不挣钱,纯粹是为了满足“司令”个人爱好。

“文化产业,你不能拿钱来衡量。我收上来了,保护起来了,就留在国内了。要是流到国外去,500万卖的,你5个亿也买不回来啊。你不能用老百姓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尤其这个鬼谷下山的罐子,老百姓也不敢要钱,民间两三千就卖了,在国外拍的同款就是两个亿。”王宗泉说。

“既然开馆,肯定会有争议,人们必然会问是真的还是假的?可真要去鉴定,一件东西至少1000块钱,还要提成5%至10%,我哪拿得起这个钱?”王宗泉坦言文物界的鉴定乱象,使其不想去“掺和”,他相信自己。馆内4万件藏品都是王宗泉自己一人把关收进来的,而且只收不卖。“我比他们有经验,我用得着他们鉴定?有些专家就是原来的文物贩子,只不过因为他们开始搞的早,国家需要他们,就成专家了。”

王宗泉收古董消息传开后,据说来自全国各地送货的人排起的长队约一公里。结果,馆内收藏的“元青花”数量比全世界的总量还多。

“办博物馆,这些年唯一亏欠的,就是二铺村的老百姓。”博物馆总顾问魏英俊告诉记者。

“我们现在按人头分钱,每年每人还能分到3000多元。”二铺村在1984年被评为当时衡水地区第一个小康村,现有400多户居民、1500多口人,这些年一直实行集体经济,吃水用电吃粮食都不用百姓掏钱。

编辑: 宁波 标签: 博物馆 冀宝斋 奇葩 1970年 文化建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