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日,中澳文学节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与首次到华访问的2003年诺奖得主JM库切,会面交锋,就诺贝尔文学奖及其意义分别发表演讲。库切谈到阿尔夫瑞德•诺贝尔良好的文学品味,以及他关于文学"理想主义的导向"对诺奖归属的影响。
莫言首次在公开场合坦诚谈及与诺奖的爱恨情缘,甚至向媒体呼吁,请少邀请我参加活动,我会用写作来回报大家。莫言的幽默发言引来阵阵理解的笑声,以及库切的"我给您我真诚的同情"。
莫言说,他自己绝对会回避诺奖这一话题。今天是冒着风险和库切切磋。他说文学创作不应以奖项为目的,而是应追求自我表达,追求光明。
要想写得好,先把文学奖要忘掉奖。
过去几年,因为一直被博彩机构列为最有机会得奖的中国作家,莫言深受其苦。甚至说,和一个作家有仇,就造谣他最有希望的诺奖。
去年八月,因为博彩的预测,莫言为了躲避过多地关注回到高密。在几乎忘却时,诺将悄然而至。
得奖之后,我起初心烦,想不到这么多人恨我。
莫言坦言诺奖之后,竟有亲戚朋友求他找工作,帮看病,打官司。这引发他对诺奖得主在社会,特别是在中国,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得思考。
我就是作为老百姓在写作,不要错以为自己成了大人物。
用我家乡话来说,你要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
我还是希望能独来独往,才能冷眼旁观。
我希望能自由的选择生活方式,而作家的地位也不用抬太高。
我会继续安静的写东西,同时悄悄的做有益于社会的与写作无关的事。
我尽快回到书桌,写出好作品,才是我该做的。
他说在去瑞典领奖的十几天,他也重新认识到以前对诺奖的认识有偏差。
瑞典学院关注的首先是文学,而不是人的因素,或政治的因素。
文学本身是最重要的标准。而对诺奖的评判,来自瑞典社会上下长期大量的阅读。
比如跟国王王后吃饭时,王后就提到,她十几年前就开始阅读不同语种的莫言作品译本。
诺奖是面镜子,照出世间百态,照出真正的我,以及哈哈镜里的我。
再过六个月,新的诺奖得主名单将出炉。到时候就没人理我了。
我期待,他说。(记者 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