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日子里,几乎在市里的每个角落都能闻到蓝藻腐烂的气味。”
就在那之后,湖州在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目标下,开展了一场综合的环境治理运动,并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
造纸厂,水泥厂,印染厂被相继关闭,未处理的生活污水禁止向太湖排放,湖边地区被重新整治,蓝藻的爆发得到有效监控。
作为环境整治的一部分,超过750户的渔民从一个湖边村庄迁移到了岸上的新居。他们原先就住在停泊在河道里的居家船上。
“这些渔民家庭曾经直接把生活垃圾和废水排到太湖里,”李东民回忆道。“他们的船拥堵在河道,使得100米宽的河道变窄到一次只能有一条船从中间通过。”
湖州市的另外一项承诺,是切断流向太湖的污染源。一个3.05亿元的中小河道治理项目正在上游德清县内展开。
这个将于2016年完成的项目,旨在恢复县内总长505公里的河道生态,办法包括河道清淤,河面清障,疏浚河道以及堤岸加固。
施伟强,德清县水利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把这项整治比喻成针对太湖“毛细血管”的治理。
项目的关键是清理底泥,他说道。这些河流的污泥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就开始受到污染。“如果置之不理,一到丰水季节污染物和受污染的底泥就会顺河道流入太湖。这个项目就是要切断这些上游的污染源。”
这些措施也使得村庄变的漂亮,人民受益,呼应了党的十八大关于美丽中国的倡导。
总的来看,这些举措使得太湖水质每年都在提高,湖州市水利局长沈志华告诉记者。
但是官员和专家们也认为,太湖治理将需要更多的努力,也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问题并非一夜形成,而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活动和水域岸线开发累积而成的。
根据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最新的数据显示,太湖很大一部分面积在2011年仍是中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水里营养元素增多,从而引起微生物,如藻类等的爆发。
同时,化肥以及农药的过量使用成为太湖的很大威胁,而来自农业的污染是非常难以控制的问题之一。
生态补偿机制,一种给农民物质奖励以换取他们在土地上进行生态保护行为的机制,已被讨论了一段时间。但是这种机制的资金来源以及分配方式尚在研究之中。
此外,长效管理是投入巨资进行污染治理后,维持环境的另外一个重点。
在这方面,无锡发明了让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辖区内一条河流的污染治理和环境维护工作。这项举措有效地避免了污染发生后责任难以判定的难题。
至今无锡已任命了超过1200位这样的官员,或者叫做“河长”。他们对所负责的河道生态有绝对的权力和责任。(记者 徐韬滔 王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