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民生扣紧“大”与“小”(每日一评)

2013-03-08 17:52:48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宏观民生与微观民生的交融,正是民生大计由天安门走向田埂的生动诠释

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连着亿万人民利益,民生问题,是每年两会不变的主题。

今年两会,代表们从一组组漂亮的数据感受民生答卷:宁夏,6年投入2291亿元用于民生;海南,5年间民生投入累计达1704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虽然篇幅缩减,但对民生的关切却没有缩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等,让我们看到一幅民生“大地图”。

民生很宏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生态的建设甚至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都与民生息息相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亮点,是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虽然相对数字不大,但绝对数字却已超过2万亿元。这正说明,经济发展了,才有更高水平的民生。说到底,我们一切发展的目的,莫不是为了民生的改善与进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保障改善民生”部分层次丰富、内容多样,正显示出这样一种“大民生观”。

既有“高处落墨成大块”,也有“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同样包含在微观中。民生改善做得咋样,群众感受是第一标准。投入了多少钱,很重要,但面对数字,群众难有直观感受,甚至会产生“怎么没用到我身上”的感觉。柴米油盐、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具体事项,才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更切实地影响着公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指数。能不能在这些“民生细节”上多下功夫,赢得百姓信任赞誉,巩固群众向好预期,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施政水平。

紧扣“大”与“小”,民生才能做得好。“宏观”民生,更须微观落实。两会上,民生承诺让人振奋:“两个同步”必会带来“收入跑过物价”,养老金“九连增”提升老有所养水平,医保补助提高有利于减少因病返贫……实现由“大”向“小”的延伸,需要让经济发展、医疗改革、文化建设这些大事,最终落实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看书读报等具体小事上。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参加辽宁团审议时所说,要“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宏观民生,需要细节汇聚。百姓的诉求如何汇集,汇集的诉求如何反映,反映的诉求如何成为国家意志,需要一个切实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平台。两会,正是小的民生期盼与大的民生政策相交融的关键场合。“提升乡村医生待遇,让他们有干头有盼头”、“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改善企业用工环境”……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反映百姓对于民生的“小愿景”;一份份议案提案背后,大都凝聚着百姓具体而又朴素的诉求。

微观民生,也要有宏大视野。群众“观念的水位”已经越来越高,权利诉求、利益敏感,早已今非昔比。当环境保护成为公共议题,减少环境风险是民生。当打破户籍、社保等壁垒的呼声越来越高,“人的城镇化”是民生。如何避免民生投入被挪用缩水,如何防止民生项目遭遇“烂尾”,如何确保民生福泽落到确有需要的人身上,强大的制度供给,同样是民生。

当中央决策化为地方实践,当宏观民生与微观民生无障碍交汇时,群众才能感受到发展带来的民生雨露滋润,这正是民生大计由天安门走向田埂的生动诠释。推动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融,也是民生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大地图 民生问题 宏观 一评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