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壹号土猪”品牌,吸纳了500多名高校毕业生,相继加入“养猪卖肉”的行列。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大学毕业生如此就业,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还是开辟了更多发展路径?是社会需要的适应?还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名牌大学毕业,就业从零开始
1月25日,号称中国“土猪大王”的“壹号土猪”品牌,在上海6个区县的12家农贸市场登陆。除了“原生态”土猪肉吸引眼球外,创业老板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员工中有500多名大学生且10%毕业于名牌大学,成为最大关注点。
“参与问答就送二两猪肉嘞!”30日傍晚,记者在上海市长宁区澳华农产品市场“壹号土猪”店面前看到,围观、咨询、买肉的顾客络绎不绝。几个“90后”满脸书生气的小伙子,忙碌地吆喝着,一边还熟练地切肉、称重、收钱。开业一周,他们积攒了不少“回头客”。
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郝承兵,当了四年“卖肉倌”,如今从一线员工晋升为区域经理,年薪10万元,有房、有车。在他身边的3名员工,也是大学毕业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2008年参加校园招聘的时候,壹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问我,你大学交女朋友了吗,我说没有。他又问了我一句,那你大学四年里干了些什么,我当时就懵了。”郝承兵说,“大学四年,真的没有学到太多在社会上有用的东西。”
“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成了一些大学生的榜样。1984年,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当时叫政治经济学)专业,“那天学校人事处老师看着我的个人资料,说读这个专业该分到哪个单位呢?”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后来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对养猪卖肉最有心得,就决定做这方面的企业。”
“你学经济学专业的,读资本论和卖猪肉有什么关系?”有人问他。“就算是在北大、清华,专业教育又能包含多少生存竞争的技能?”陈生说,在“壹号土猪”,大学生可以学到“怎么自我定位,这个社会是怎么运作的,并且拥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广阔视野、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能将经营理念更好地传播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