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以来,阴沉沉的雾霾一直笼罩着北京。在中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浓度突破了300微克/立方米,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日均25微克/立方米。
现居上海的前伦敦市长列文斯通的顾问约翰•罗斯在微博中写道,北京的空气污染让他想起1952年伦敦的烟雾事件。那次事件在两周内夺去了4000人的性命,而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又有8000人死亡。
美国旧金山的健康科学教授托马斯•乌纳什则联想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洛杉矶,尽管当时洛杉矶的空气已经比污染最严重的时候要干净了。那段时期甚至被当地人称为“毒气攻击”。1954年,雾霾导致该市在一天之内发生了2000起车祸。
中国应采取什么行动来避免伦敦、洛杉矶以及其他大都市在半个世纪以前发生的严重空气污染问题?中国日报为此征询了一些外国专家的意见。
老毛病和新问题
伦敦国王学院环境健康教授弗兰克•凯利表示:“而今北京的遭遇里既有伦敦的老毛病(煤电污染),也有伦敦的新问题(交通污染)。要改善空气质量,这两方面的问题中国官方都要应对。”
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当年的报道,在4天的伦敦烟雾事件中,“白天开车出去的人不得不弃车而行;公共汽车则一辆挨着一辆缓缓驶回总站。”
另据《洛杉矶时报》报道,1943年7月26日,洛杉矶市中心一片烟雾蒙蒙,能见度只能覆盖三个街区。由于此次“毒气攻击”正值酷暑,空气环境几乎令人难以忍受。很多居民感觉眼睛刺痛,嗓子更是疼的厉害。
1953年,纽约严重的空气污染令170-260人在11月间丧生。一年后,类似的情况在洛杉矶重演,商店、学校在10月份的大部分时间里被迫暂时关门。
这些事件促使有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以抗击空气污染。
伦敦烟雾事件导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针对空气污染的法律开始实施。195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后经修订扩充,又出台了1968年清洁空气法案。法案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燃烧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工业企业增加烟囱的高度,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
英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回报。1975年,伦敦烟雾缭绕的天气从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更是减少到了每年5天。美国也通过给发电厂、工厂和汽车制定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改善了空气质量。
过去几天以来,北京浓重的雾霾不但引发了关于中国首都和西方城市对比的讨论,而且促使公众提出这样的疑问:“从伦敦和洛杉矶治理空气污染的经验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更为直接的问题是:“我们有机会看到这类污染事件告终的那一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