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
到目前为止,华为、中兴已经拿下了除美国之外,几乎所有的全球市场,特别是华为在2006年到2009年对欧洲市场的突破,更是让华为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
那么,华为、中兴距离成为世界级公司还有多远?目前,业界对全球化有三个层次的定义:第一是走出去,主要是走出去卖产品;第二是跨国运营;第三是真正的全球化。
徐直军认为,华为已经做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即走出去卖产品和跨国运营,华为已经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并在当地有机构,但正走在从跨国运营到真正全球化的道路上,距离真正的全球化还有差距。
差距在于,华为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全球资源整合,即利用全球资源基于可比优势来做全球生意。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外籍高层在华为高层中的占比也在提高,虽然还没有外籍高层进入董事会或者EMT(执行管理委员会),但就国外机构而言,相当大比例的高层都是由外籍人士直接担任。
当然,是否拥有外籍高层或者究竟占比多少,并不完全能用来衡量国际化程度。徐直军认为,高层有没有外籍人员并不重要,找到合适的人就行了,不是一定要找一个洋人才算有全球化视野。
关键是,在整个经济进入下滑期的大背景下,华为、中兴等公司的增长点来自哪里?“我们认为在经济循环式衰退的情境下,对华为仍然是机会与挑战并存。”徐直军认为。
据他分析,目前占华为总收入约70%的运营商业务仍然有望保持每年10%的增长。由于华为在欧洲市场前几年的耕耘,欧洲市场今后两年仍将保持增长,2013年仍能增长25%,明年还会延续;发展中国家市场是华为的主战场,总体小幅平稳增长没有问题,最后华为前几年给客户赠送的网络正在走出合同免费维护期,进入收费服务期,服务收入增长问题也不大。
而华为的企业业务,已被思科总裁钱伯斯列为思科最强劲和可怕的对手,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据记者了解,华为内部已经制定了与思科正面竞争的若干政策,未来3年,企业业务市场将会有不少变数和看点。(第一财经日报马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