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热炒深圳人热衷赴港打酱油 调查指并非潮流

2010-12-10 08:56:10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深港“同城消费”才是趋势

尽管这位资深媒体人不认为“换城消费”是深圳市场目前的消费“主流”,但他觉得,从赴港购物的现象中,可以看到深圳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出现的新变化。

他认为,这种新变化就是“深港同城化步子的加快”。

去年4月,深圳开始试点实施“一签多行”,持此类签注赴港客流总量现已突破780万人次。有调查统计,在80多万已办理“一签多行”的深圳居民中,一半以上把赴港购物的频率提高到每月2至5次、至少每月1次的超过25%、近两成居民调高至每月6到10次。12月6日深圳市公安局已经将办理赴香港“个人游”签注人员范围扩大至常住深圳的非广东户籍居民。

另据港府公开的调查结果,约有6.2万名香港人、4.1万个住户在深圳安家,在深圳就业、经商、置业的香港居民更是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这位资深媒体人认为,深、港往来逐步便利化、无障碍带来的“双城消费”或“同城消费”、“即兴消费”,才应该是两地居民真正初显的消费趋势。

财经专栏作家钟林说,随着“深港一体化”进程的提速,所谓“打酱油”不过是非主流的观察和深港融合大趋势之下的一个“快闪镜头”而已。

【香港调查】

是相互串门,不是单向扫货

每天出入深圳罗湖口岸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显得格外醒目:大多是女性,随身“装备”是行李箱或购物袋。近年来,这些家庭主妇往来两地购物俨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深圳人,被戏称为到香港“打酱油”,而香港人则是“北上扫货”。

深港互通,各取所需

家住深圳莲塘的李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香港采购日用品,行程并不远,过关之后坐一站地铁到上水站就要下车,“因为家里有小孩儿,像奶粉这样的商品我就愿意到香港来买,而且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倒不是图便宜。”虽然最近深圳物价接连上涨也给他带来了一些压力,但他的购物目标依然很明确,“顺便捎些新鲜蔬菜或者日用品也是常有的事,这和下班后在超市顺手买点儿菜回家没多大区别”。

对深港两地居民来说,互通有无“串门”的历史已有多年了,因为香港物价高消费贵,很多港人每逢周末都会带全家北上深圳,一顿丰盛的晚餐可能也只是在香港普通茶餐厅一餐饭的价格,而对普通家庭来说,回程中把购物袋装满食品,在高物价的香港也是一种勤俭持家的好选择。开放自由行后,深圳居民虽不至于到香港“打牙祭”,但鉴于两地市场互补性强,化妆品、日用品、奢侈品等香港质优价低的产品,吸引了大批深圳市民。两地互通,各取所需,深港市民一直都在寻找着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用品,偶尔捎带才划算

“本来香港日用品就经常有折扣,现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到香港购物更等于折上加折,这对我们具有相当吸引力。加上一些日用品便宜耐放,只要过来购物也就顺便多采购些”,隔几个月就来香港购物的罗太太给记者算了笔账:一支190克的“黑人”牙膏在深圳卖到12.5元人民币,同样的牙膏而且是200克一支,在香港只卖9.9元港币,折合人民币只有8元多。香蕉在深圳超市售价4.5元(人民币,下同)一斤,香港只要约2元钱一斤;冷冻鸡翅,深圳售价14.8元一斤,香港售价约12元;娃娃菜深圳售价4.9元一斤,香港则只要3元左右一斤。

当然,类似采购也是有选择性的,大部分蔬菜、肉类还是香港贵得多,“特别是牛肉,香港超市好多牛肉都是国外进口的,哪怕是减价销售的冷冻牛肉,也比深圳的贵差不多20%,更贵的那就要高好几倍了。”

对于专程到香港“打酱油”的说法,罗太太表示并不认同,“我也只是偶尔到上水采购,这是最近的一站,即使这样在香港境内往返路费也要40多港币,还没算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只是为了买几捆青菜或者几袋橙子就专程跑过来一趟,未免也太不值了,除非是耐储存的日用品,而且数量要足够多。”

编辑: 马原  标签: 主流 打酱油 深港 倒挂 自由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小学生画漫画反馈作业太多

北京惊现性感"紫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