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地看,在经历了一次次食品安全风险之后,有关监管部门的职责清晰了,相关的检测标准逐步健全了,对问题食品的排查迅速到位了,对责任人的处理严厉了,诚信体系和举报制度也陆续建立了。但是这种处置方式还仅停留于一时一事,着眼于尽快消除眼前的麻烦,对原因的查找和认识也仅仅局限于出问题的某一种食品。还做不到深究问题的根源,彻查可能波及的其它食品,防患于未然。比如,塑化剂具有脂溶性,那么广泛用于食用油的塑料桶、塑料瓶是否安全?食用油中的塑化剂含量是否符合标准?
公众对塑料制品的疑虑不仅限于此,一直以来,与食品相关的塑料制品的安全性问题就时常被提及:可用于盛装食品的塑料袋和非食品用的塑料袋在市场上没有严格区分,更少明确提示,尤其是一些小摊小贩,盛装食品的塑料袋更是来源不清。日常用的塑料餐具中,不可用于微波炉的也难见相关安全提示。而一些专供儿童用的塑料餐具是否安全合格也无从问津。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都因缺乏相应的严格管理措施而让人一头雾水。
建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以此次白酒塑化剂超标为契机,详查各类食品生产过程,查找共性问题,列出可能的风险点,并通过认真检验,一一排查,尽早履行告知义务,尽快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别再让其他种类的食品因塑化剂重蹈覆辙。这既是给公众的一粒定心丸,也能让监管工作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避免因忽略一个个看似零散、孤立的小问题,而酿成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