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知名白酒品牌酒鬼酒被查出塑化剂超标,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而此前2011年5月台湾地区也爆发了食品非法添加塑化剂事件。人们不禁要问:塑化剂到底是什么,这种有毒物质是如何出现在白酒中,该怎样杜绝类似事件发生、重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就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塑化剂:毒性强于三聚氰胺
据专家介绍,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被广泛使用的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能够使其柔韧性增强,可合法用于工业生产。此次酒鬼酒中检出的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属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即我们所说的“塑化剂”。
食品科技研究专家指出,塑化剂的毒性比三聚氰胺还要强,“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会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甚至会毒害人类基因。”
2011年,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设定了其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在此规定中,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
据国家质检总局消息,经湖南省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对50度酒鬼酒样品进行检测,11月21日报告的检验结果中,DBP的最高检出值为1.04mg/kg,按照卫生部对于食品中此类物质的残留量标准,超标247%。
著名白酒专家高月明指出,以此标准作为衡量白酒塑化剂的标准是不科学的,因为邻苯类物质溶于酒精,酒精类食品更易受影响,应针对白酒设立独立的塑化剂标准。据悉,卫生部门目前尚未将塑化剂指标正式列入白酒产品的检测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及其他国家也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量标准。
解决塑化剂迁移问题技术上并不难
本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塑化剂却出现在与人们生活密切的白酒中。对此,有人猜测说,为了让年份不足的酒更好看,生产厂家人为非法添加塑化剂来固化伪造粮食酒中的糖分,造成“老酒挂杯”的效果。
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雷景新指出,就白酒的酒精浓度而言,少量塑化剂对酒液挂杯的影响不大,且对人体有害,另外生产者有其他的方法造成此效果,不必冒险添加塑化剂。
白酒生产过程中,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也不大。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陈敏说,白酒感官要求清亮透明,但添加塑化剂可达到饮料的“乳化”或“均质效果”,无助于提高白酒感官质量,因此没有必要人为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