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郑州十四中:“扬长教育,特色办学”做最好的自己

2012-10-26 21:22:37 来源: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郑州十四中:“扬长教育,特色办学”做最好的自己

校长原永明

郑州十四中:“扬长教育,特色办学”做最好的自己

与Catskill学校校长会面

郑州十四中:“扬长教育,特色办学”做最好的自己

与国际俱乐部学生合影

六十多年,对一位母亲来说,似乎是恍然间的事情,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已在忙碌中慢慢苍老;六十多年,对一所学校来说,更似一份年轻的认记,看着学生一批批成才,学校正在成长中积淀力量,奋发撅起。

郑州市第十四中学(简称十四中)是一所创建于1954年的市直完全中学,2005年被审定为郑州市示范性高中。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魂,生以成才为志”办学传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学校连续获得“郑州市人民满意学校评比先进单位”、“郑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郑州市初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等。2010年被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确认为“儒学文化基地单位”,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南省健美操培训基地”,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在半个世纪的不停奔跑中,十四中一直坚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催生梦想,一路向前,引吭高歌。

那些积淀升华的成长岁月

时光荏苒,随着岁月的流逝,十四中已发展成为一面旗帜。学校传承了深厚积淀,以“一切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健康发展的需要”为办学宗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05年10月,到十四中任校长刚满一年的原永明在全体教工会上,向老师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大家当作课题仔细研究:在省会城市里,面对日益增多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或扩建、或迁建,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市级示范性高中该怎么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象,是中学教育的唯一追求吗?十四中的出路在哪里?

伴随着学校课题组对“十五”国家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逐渐深入,原永明校长引导老师们重温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印发了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和思考。

在一次全体教职工会议上,原永明校长这样讲,根据2000多年前孔子总结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和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塑造之处,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并挖掘其智能特长,采取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再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忽略甚至扼杀了教育对象智能兴趣的多样化,我们要把“以学生为主”落在实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五彩缤纷而灵活多样,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的评价观念要重新确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人才。霍华德的“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证明了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论的教育科学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能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自己充满自信,激情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彰显个性,发挥特长。

请每一位老师都铭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永远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我们要大力开展“扬长教育”,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学校之长。

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千军万马争挤独木桥现象是中国教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无奈选择,我们要把独木桥变成立交桥,走多元化办学之路,打造学校品牌,锻炼学校精神,提升学校品质,把十四中办成特色鲜明的中原名校。

至此,十四中的办学理念“扬长教育,特色办学”八个字,具体而清晰。

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充分证明了原永明校长目光是前瞻的,思维是敏锐的,思考是深邃的,选择是睿智的。

经过艰难跋涉,十四中的办学特色日渐显著,办学经验逐渐丰富,办学成绩节节攀升。“感恩教育”、“AFS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体育艺术”三大支柱架构起的“扬长教育,特色办学”模式,已打造成功,学校已驰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感恩”教育锻造做人品格

坚持“德育为先”原则,十四中把德育定位在“倡树孝道文化,构建感恩教育”的大平台上,目的在于通过感恩教育,启迪并熏陶学生孝敬父母,关爱社会,敬畏自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

人是生活在情感世界里的,对于中学生来说,经历最多,感受最深的是亲情。“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连流淌着血脉亲情的父母的养育之恩都不愿报答的人,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忠诚事业,报效祖国。我们更难相信,一代道德缺乏,人格沦丧,没有责任心的人,能够承载起繁盛民族、振兴祖国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必须倡树‘孝道’文化,构建‘感恩’教育!”班主任研讨会上,原永明校长如是说。

学校斥资20余万元,在校园里修建了一道60米长,悬挂有“二十四孝图”的文化长廊。同学们在课余时间里,一边坐在长廊里休息,一边观看阅读《二十四孝图》,交流感受。大家风趣地称这道文化长廊为“思孝廊”。同时,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演讲”,每周五的班级例会,校园里的宣传栏,全以“知恩、感恩、报恩”,“爱家、爱校、爱国”为教育主线,使每一个十四中人都受到“孝道”文化的熏陶,都谈论“感恩”教育的话题。

凝炼的校园文化

如果说浓重的“感恩”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那么开辟“感恩”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则把“感恩”教育落实在了具体的行动上。在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把马寨镇敬老院开辟为“感恩”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06年10月29日重阳节正式揭牌)。分班级每月一次到实践基地,走进房间,来到身边,通过打扫室内外卫生,整理生活内务,读报纸,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给老人们送去温暖和欢乐。

校本教材的成功开发,使十四中的“感恩”教育走向了课程化。2006年5月,一本约15万字的即沉淀着传统孝道文化的厚重,又散发着现代孝道故事幽香的校本教材《倡树孝道文化,构建感恩教育》编辑定稿,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以初一和高一两个起始年级为主阵地,人手一册《倡树孝道文化,构建感恩教育》,每周投入一节语文课,讲授教材内容,设置话题讨论,交流心得感受。“人是要学会感恩的,对世间万物心存感激,就能像大海一样有自净能力,让这种心灵的潮水不时肆虐,然后我们就能洗除污秽”。这段来自学生的学习心得,流露出了他们对“感恩”教育的主动接受。

编辑: 马原 标签: 郑州十四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巴西女孩将初夜卖给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