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调查称网游正成为困扰中国青少年的头号“瘾症”

2012-10-17 08:47:33 来源:检察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网游——如何张开诱惑的怀抱?

“你为什么喜欢网络游戏?”这是记者在四年级三班所做的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

“同学都在玩,我不玩就out了。”“与同学能有共同语言。”“因为空余时间很无聊。”“放松心情和发泄烦恼的渠道。”孩子们这样回答。

“周末爸爸妈妈经常带你出去玩吗?”

“不出去玩。”这是60%孩子的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造成当前未成年人痴迷网游的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亲情的缺失。中国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玩伴。而玩伴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城市,家长工作忙碌,经常无法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在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更体会不到亲情的呵护——而题材广泛新颖的网游,提供了科幻类、角色扮演类、射击类、冒险类、赛车类、智力类、畅销小说类等丰富的交往空间,孤独的孩子必然投入虚拟的世界里寻找互动与激情。”

“二是中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兴趣教育缺失。功利性的升学压力势必挤压孩子们发展其他兴趣的时间和空间,加上很多学校体育设施不全,孩子们成长期需要的一切游戏活动都能在喧嚣的网游中得以实现。”

记者曾就网游成瘾问题与一位美国大学生聊天,他说自己中小学时期基本不玩网游,“每天下午3点就放学了,那是我们踢球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段,我们中小学的孩子们大多是被繁重的功课“霸占”着。同时,记者观察了几所北京的学校,发现即使是名校,也鲜有可供孩子们活动的足够大的足球场地。

“三是网络游戏管理的缺失。大多数网络游戏都设置有经验值增长和虚拟物品奖励功能,需要获得上述奖励,主要靠长时间在线累计获得,未成年人本身的识辨能力不强,在种种诱惑下,必然被这些电子毒品所吸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关于网络游戏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导致对某些有明显社会危害的网络游戏缺乏有力制裁措施。

陶然教授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总结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自身内在环境”的恶性作用是促使孩子网游成瘾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以书面考试分数为重的教育理念,造成了将纯粹的考分和孩子内在人格的自尊与自信捆绑起来的错误局面。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错误地、单纯地将荣辱、尊严和信心与考试成绩相结合。而我国的家庭教育观和学校教育观几乎一致。在这样两种环境作用下,往往形成了一个“在学校中得不到的在家庭里也得不到、在家庭中得不到的在学校里也得不到”的恶性局面,开始影响孩子的内在环境。

“人体的‘快乐激素’多巴胺是正常均衡分布的,而网络成瘾者是用网络游戏的暴力画面来刺激其释放,达到‘上网快乐感’;下网后多巴胺必然会分泌减少,形成‘下网不快感’。这样便从情绪改变过渡到生理机制上的网络依赖。”

精彩热图

北京:大风降温来袭

"羊坚强"天生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