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是向教师劳动致敬的“教师节”,近年却变了味道。部分家长以“感谢老师”的名义,向老师赠送贵重礼品。记者调查发现,与家长的“热情”相比,大多数老师并不愿意收礼。有教育专家指出,老师对学生的付出是发自内心的,与物质无关。家长“尊师”无可厚非,但更应注重感情表达,不能掺杂过多物质因素。
“小清新”教师节筑牢师生情
“我们高中那会,教师节送礼物的时候,大家都很用心思,礼物都是自己手工做的。”在济南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周纯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教师节,家长完全不参与。
周纯告诉记者,高中三年,班上的同学每年都坚持手工做教师节贺卡,给老师送上祝福。“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很费时间,老师们也都很喜欢。”今年28岁的周纯从高中毕业已经十多年,但是十多年间,她仍和自己的高中老师保持密切联系。
现在物质条件与十多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但周纯那个年代“小清新”的教师节“谢师”方式依旧在不少地方延续下来。
济南长清区五峰山镇五峰中学张建波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教师节,学生们给老师送的贺卡依旧就是手工制作的。“我们学校跟城市学校没法比,这些贺卡大部分是学生在美术课或者劳动课上亲手做的,有些还用的是家长的烟盒。”张建波说:“这种朴素的表达方式是最能打动人的。”
即便是在城市,也依旧不乏这样的例子。济南市民李慧的儿子现在正在上初一,去年的教师节,他们赶在毕业之前给老师过了一个用心良苦的教师节。“当时正好是周末。班上的同学都分了工,有的负责买鲜花,有的负责朗诵,有的负责准备会场,有的负责请老师。”李慧说,这些事情都是瞒着老师们准备的。“我看了他们的朗诵,每个老师的特点都写进去了。听说当时把老师感动得一塌糊涂,同学们也都流泪了。”李慧认为,孩子的感恩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能掺和太多物质性的东西。
钱能买来“特殊照顾”?
然而,随着社会物质条件的改善,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开始“入侵”校园。给老师“送礼”的行为,近些年也开始在家长中蔓延。
李慧的儿子小学毕业之后进入济南市一家有名的双语学校,这也让李慧没少在老师身上花钱。李慧坦言,“我们也不愿意,但其他家长大部分都送了,我们怕不送的话,老师会冷落自家的孩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老师告诉记者,给老师送礼的行为在重点中、小学中确实比较流行。“前几年更厉害,这两年稍微好一点了。”据他介绍,最初,家长只是逢年过节请老师吃饭,后来慢慢发展到送茶叶、送烟酒、购物卡。他说,“家长无非希望老师能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比如选班干部的时候照顾一下、在课堂上多给他展示机会、作业批改得细致一点。”
山东临沂一所重点中学班主任方老师告诉记者,教师节送礼的家长确实不少。他说,“这两天连手机都不敢开,上完课就回家。”然而,“送礼”真的能换来老师对学生的格外关注吗?方老师坦言,作为老师,不论是收礼还是不收,不论是送多还是送少,对学生的照顾没有什么变化。他说,“有些家长现在也改变了认识,送不送都没区别,慢慢地就不送了。”
山东省回民中学教师周霞说,老师比较照顾的,往往是成绩有提高空间的学生。她说:“对学生的照顾,都是出于我的职业需要,是发自内心的。这是钱买不来的。”周霞表示,她从没收过哪个家长的东西,也不愿意收。她说:“如果收了,我在学生面前的形象就毁了。”
尊师更要重情感
对于教师节家长给老师送礼的行为,记者采访的教师和专家都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单纯而且长期的关系。家长过于物质化的“谢师”方式,是对正常师生关系的破坏,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济南中学校长崔宝山认为,老师站到讲台上,面对的是整个学生群体,不是单独哪个学生。他说:“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是很单纯的,他们不可能、也没能力照顾谁、冷落谁。”据他介绍,一旦老师被发现收受贵重礼品,纪委部门可以介入调查,同时老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工资都将受到影响,得不偿失。
齐鲁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周卫勇认为,在教学交流中产生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也最符合教师这个职业本性。如果采取其他方式来破坏这种本性,反而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出现感情隔阂,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效果。他说:“家长给老师送礼,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优越感或者逆反心理,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没一点好处。”
周卫勇等建议,教师节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自制卡片、办专题黑板报等不费时、花钱少的方式,来为老师送上教师节祝福。“家长也可以参与,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手工,或者给老师发个短信、打个电话,但最好不要用送礼请客的方式。”周卫勇说,教师最希望得到孩子和家长的理解。家长平时对老师多点支持,和老师多沟通,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