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沪深两市再度延续阴跌态势,上证指数在跌破2100点后,仍连续下跌创下三年来的新低。本周一,大盘收了根久违的阳线,但4日沪深股指又双双下行:上证综指创43个月来收盘新低,深证成指则出现1%以上的较大跌幅,反弹再度夭折。业内人士认为,目前A股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形势并不匹配,监管层推出的种种利好政策收效甚微,投资者信心匮乏无疑是市场低迷的重要原因。
A股表现与宏观经济走势不匹配
资本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集中表现,然而A股的表现与宏观经济形势并不匹配。
纵观我国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季度增长7.6%。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确面临一些困难,但与世界经济形势相比,我国GDP增长率虽有所下降,却仍然领先世界各国,经济情况比美国和欧洲都要好。按照正常逻辑,我国股市应该创造出相对欧美市场的优势。然而,A股“熊霸全球”却是不争的事实。
截至今年8月底,今年以来深证成指跌幅达到7.94%,在全球25个相关主要指数中跌幅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上证综指和沪深300指数,跌幅也都超过6%。数据还显示,8月深沪两市参与交易的A股账户数占比仅为4.12%。
中国经济在最近四年左右的时间里规模增长了将近50%,但A股却出现了快速下跌,即便是正在受欧债问题困扰的欧洲主要股市,表现也比A股强。股市这只“晴雨表”失灵了。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未能正确反映国民经济的真实变化,未能正确表征中国经济的冷暖。
监管新政策与货币微调收效甚微
股市的颓势显然不是监管层愿意看到的。事实上,自从去年11月郭树清出任证监会主席以来可谓新政策不断,很多政策的救市意味明显,如:去年11月证监会推动强势分红,并且在今年8月上交所发布了分红指引;多个场合推荐蓝筹股,汇金带头增持四大行股票;连续三次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市场监管费用等。
监管层频吹“利好风”,但A股市场似乎不为所动,连短期的刺激都显得十分微弱。如8月3日宣布“降费”,当日股市勉强收出中阳,之后很快陷入跌势,与2008年9月18日监管层宣布降税及国企增持时个股的集体涨停不可同日而语。
监管新政策不断推出的同时,货币政策也在频繁调整。自2月24日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后,5月18日起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今年我国已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了两次。此外,央行今年6月8日与7月6日还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二季度公开市场操作资金净投放力度也明显加大,尤其是6月26日以来,央行连续以7天逆回购的方式投放短期资金。
有证券分析师认为,货币政策调整对资本市场带来了实质性利好,市场流动性增加,股市应该有所表现,但A股不仅没有上涨,却以大跌回应。
低迷市场需要提振信心
宏观经济面与资本市场表现不匹配,投资者信心匮乏无疑是重要原因。尽管不少机构预测下半年经济形势有望好于上半年,但股市仍难乐观起来,在许多投资者看来,宏观经济尚未明显改善,业绩风险的释放没有结束,担忧情绪依旧笼罩市场。而绝大部分券商也看空二级市场,看空宏观经济。这样的市场预期下,股指跌破2100点不足为奇。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销户数达22万户。许多散户忧心忡忡,舍不得在低价位时抛出手里股票,更不敢在大盘走势低迷时再出手买入,只能在犹豫忐忑中无奈等待。
吴晓求认为,对资本市场的某些偏见和误读,使得中国股市当前呈现出信心危机。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A股长期存在制度建设问题,而短期是情绪控制问题。
左小蕾说,在目前这种低迷的市场情况下,股市对利好消息产生“免疫”,对利空的负面消息却无限放大,这种非理性行为导致悲观情绪蔓延。管理层在不断进行制度改革的同时,应当对负面信息进行管理和控制,提振市场信心。
专家还表示,投资者应首先了解目前我国经济状况,作出理性判断,保持正常的投资心态和应有的信心。从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情况来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缓中见稳,稳中有进。
证监会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改革,致力于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约束机制和运行体制,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吴晓求认为,除放缓IPO外,还应做结构改革和制度调整,成熟的市场体制才会带来信心。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让新增资金不断进入市场,包括改革地方社保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等,让市场恢复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