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会前往江西宜春采购葡萄的广西客商胡齐琳,如今遇到了尴尬。葡萄价格一跌再跌,正是入手的好时机;但互联网、手机短信、微博中流传的“葡萄致癌”说法,却让市场销售对葡萄失去信心。
江西、广西是中国的葡萄重要出产地,江西年产葡萄12万吨,广西年产葡萄20万吨,远销广东、湖南、湖北、安徽等周边省份。
7月正是葡萄集中上市的时节,远近闻名的葡萄生产基地江西省德安县聂桥镇梓纺村里,葡萄园冷冷清清,不少熟透的葡萄散落地面。为了减少损失,葡萄农选择推迟采摘,有的甚至将采摘回来的葡萄直接提到自家猪圈里喂猪。
正常年份,这里的葡萄年产量2万吨,年销售量500万元,今年却量价齐跌。“价格从7月份以来一直下跌。往年每斤都在3块多,今年就是一块多一点,最低到5毛。”梓坊村委会主任代和冬苦不堪言,“老百姓坐在葡萄园里面都流眼泪啊,拉出去卖不了,运费都不够。”
“吃葡萄致癌”谣言最早从江西宜春传出,通过网络急剧传播,辐射周边。
广西水果总站站长李标说:“从农业部、江西、广西水果种植监测情况来看,并不存在着食用者中毒或者致癌的情况。”
尽管这样,消费者的谣言还是让果农损失惨重。迄今为止,江西宜春袁州区就有3000亩葡萄滞销,果农损失超过2000万元。
近年来,中国各地几乎每隔一两年都会出现农产品“有毒”“致癌”的谣言。
2006年,广州市面出现“注射红药水”西瓜的消息后,当年西瓜迅速烂市。但质监部门反复试验表明:无法将红药水、甜味剂注入西瓜中。
2007年海南、广东“香蕉树染病”的消息,被迅速发酵传播为“吃香蕉致癌”,导致广东、海南的蕉农至少损失7亿元。
2008年四川广元“蛆虫柑橘”的正常虫害,在传播中被演绎为“柑橘生蛆”,导致当年价格销量跌至谷底。
2012年夏天,正值各地杨梅上市的季节,网上传出“浙江余姚慈溪杨梅喷洒膨大剂”的消息。同样引起消费者的恐慌。
……
常年从事公共媒体传播研究的专家、复旦大学博士徐健认为,这些谣言的出现,一方面与中国农民长期“管种不管收”的种植思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信息“以讹传讹”此起彼伏密切相关。
就在今年8月,微博上还出现一网友说西红柿里含有尼古丁,生吃西红柿等于被动抽二手烟的谣言。
营养专家表示,人们常吃的蔬菜中的确有含有尼古丁,比如西红柿、洋山芋、茄子和花菜等,但尼古丁含量微乎其微,只能以微克计量,几乎可以忽略,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可以放心吃西红柿。
“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死在谣言前。”复旦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博士郑维宽说,伤农的“谣言”几乎都针对于一些日常鲜活农产品,它们季节性强,储藏时间短,也因此在短期内对农民造成较大伤害。
谣言触犯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须根据情节轻重,予以拘留和罚款。农产品“有毒”谣言的制造,在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扰乱了公共秩序,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与此同时,“谣言起农民伤”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相对滞后和由此造成的“食品不安全幻象”。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拥有众多人口的农村产业化、农民持续增收等问题,是中国政府高度关心的问题。然而,农民仍然缺少渠道和能力,难以通过行业协会、科技协会等方式向社会传递农产品科学生产、销售信息。
此外,已经突破5亿的中国网民群体,大部分集中在中心城市及乡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能够利用网络传递自己声音的依然在少数。
制造“浙江余姚慈溪杨梅喷洒膨大剂”谣言的余姚男子刘某,正是通过微博来发布谣言的,而谣言的产生原因仅仅是“自己的主观臆想”。
专家指出,谣言不再起、农民不再伤的关键在于:作为生产者的农民,要有渠道通过正规、权威的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传递资讯,有权力和机会监督具体农产品生产销售信息;政府层面应加快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铲除造谣的土壤;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应加强自律,让谣言止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