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营养学报》2010年第32卷第5期(作者:杨月欣、葛可佑)制图:蔡华伟
近日,网络上流传“喝牛奶可致癌”等说法。牛奶是否有害健康?牛奶的营养价值是不是被夸大了?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外有关部门和专家。
疑问一:牛奶中的IGF—1是致癌因子吗?
【回应】 牛奶中含量远少于人体自身产生的量,没有权威论证认为其致癌
网文称,“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活跃生长与繁殖,导致前列腺癌、乳腺癌”。
IGF—1是什么物质?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乳品标准委员会副主任杨月欣教授告诉记者,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对人体而言,其在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是一种蛋白质多肽。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发言人表示,IGF—1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液体里,包括人体的母乳。一般饮用的情况下,牛奶中的IGF—1不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记者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官网看到,该机构的最新审查报告回应称: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因素。人体本身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据测定,人奶中的IGF—1含量为13至40纳克/毫升,市场上的牛奶样本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结论也基本与此相同。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告诉记者,在多项研究当中,最低组的乳制品摄入量为每日240克(以牛奶计)以下,最高组的每日摄入量超过700克,从研究数据看,每日摄入相当于牛奶240克的乳制品不会显著增加或降低癌症的风险。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学系教授余海虎介绍,每天喝牛奶的人,血清内IGF—1含量会比平常人稍多。不过,对于IGF—1是否直接致癌,余海虎说,学术界没有共识,目前也没有权威论证证明IGF—1是有害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对184个国家及地区的调查显示,在畜牧业发达的蒙古国,其前列腺癌、乳腺癌发病率为2.4/10万和8/10万,是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2009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近10年研究,发布了食物、营养与癌症预防领域最权威的信息,该报告由23个来自不同国家的权威专家,对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研究进行评议后完成。报告认为:牛奶降低结肠癌证据充分;降低膀胱癌证据不足;乳酪对促进结肠癌发生证据有限;奶油与促进肺癌增加证据不足;奶和奶制品与提高前列腺癌发生危险的证据不足。
疑问二:酪蛋白会导致乳腺癌吗?
【回应】 酪蛋白广泛分布在天然乳类中,实验和研究表明牛奶与乳腺癌无关
有网文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导致乳腺癌,加速癌细胞扩散。
据介绍,酪蛋白广泛分布在天然乳类中。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组成,酪蛋白占80%以上,酪蛋白分子量大,是携带矿物质的载体,如酪蛋白磷酸肽就是其水解产物,能促进钙等矿物质吸收利用。100克牛奶中约含3克蛋白质,一斤牛奶约含15克,而我国每人每天从一日三餐平均摄取的蛋白质有70克,酪蛋白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网友所说的“酪蛋白致癌”依据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给予致癌物黄曲霉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易促进黄曲霉素诱发癌症。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院士表示,一些媒体报道未完整呈现上述动物实验,完全没有提及黄曲霉素这一致癌物。陈君石指出:“假如没有致癌物,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
杨月欣表示,黄曲霉素本来就是致癌物质,这一实验引申不出酪蛋白可以致癌的结论。
范志红认为,实验当中,酪蛋白用量非常大,日常喝牛奶远不可能达到这个数量,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促癌效果。
据专家介绍,即使是柯林·坎贝尔曾任顾问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也没有认同“牛奶致癌”的观点,在他们发布的关于食物与癌症关系的科研证据总结中,红肉、酒精饮料、含糖饮料被作为“有一些证据显示增加癌症风险”,但没有提到牛奶或奶制品。
据介绍,从1993年至2008年,国际上发表了12项关于牛奶及奶制品与人体癌症关系的研究,涵盖英国、美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等多国,随访人数最高达30余万人,随访时间最长达65年(部分研究情况见附图)。杨月欣表示,“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牛奶及奶制品的摄入与乳腺癌无关。”
事实上,2006年12月,坎贝尔在美国接受人民日报社《生命时报》采访时表示,他的研究“并不是说乳制品会致癌”。即使是其中的酪蛋白,坎贝尔也不认为它就会致癌。
疑问三:多喝牛奶会引发慢性病吗?
【回应】饮奶量多或有高血脂和肥胖倾向者应选低脂脱脂奶;我国推荐每日饮奶300毫升,为世界平均水平,实际饮奶量只有20毫升
有媒体报道,多喝牛奶会造成慢性病(如多发性硬化病、高血压等)发病率上升,其中一个依据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进行了慢性病和饮食调查,康奈尔大学的坎贝尔教授据此写成《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提出“西方饮食结构中牛奶摄入过度有害”的观点。
据介绍,该项研究是对我国60余个县的慢性病发生、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和血液、尿样等所做的调查。作为调查的组织者、《中国健康调查报告》首版作序者,陈君石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调查的内容与这一科普书的关系甚少,更与“牛奶致癌”无关。项目真正的学术报告已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美国人膳食中约70%的蛋白质是动物性蛋白质,至少有一半来自奶和奶制品。欧美国家的一些人过多地喝牛奶或摄取大量乳制品,会引发一些健康问题。但把牛奶当水喝在中国人当中很少有。”陈君石说,对普通人来说,最关键的原则仍是平衡膳食。饮奶量多或有高血脂和超重肥胖倾向者应选择低脂、脱脂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日饮奶量为300毫升,是世界的平均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国家。而实际上,据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介绍,中国营养学会近20年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城市人均日饮奶量只有44毫升,全国平均水平只有20毫升左右。
2010年美国健康饮食指导意见提出,成人和9岁以上儿童每天应摄入750毫升低脂或脱脂牛奶,4到8岁儿童每天需摄入大约500毫升。美国农业部2010年调查显示,美国2到11岁儿童每天消耗牛奶大约1.5杯(1杯约等于236.6毫升),12到19岁青少年每天消耗0.75到1杯,20到49岁消耗量不到1杯,50岁以上的人消耗量继续略微下降。
疑问四:牛奶的营养价值被夸大了吗?
【回应】 牛奶不是含钙最丰富的食物,但营养成分易被吸收
有网帖提出,海带、虾皮的钙含量比牛奶高十几倍,许多蔬菜钙含量也高于牛奶。也有网友称,喝牛奶会导致人体偏酸性,钙元素会从骨头里溶出来,导致钙流失。
美国食品安全技术协会高级会员、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王泽斌对记者说,牛奶的确不是含钙最丰富的食物,它的优势在于其中的钙很容易被吸收,而一些植物性食物中的钙会受到植酸、草酸等成分的影响而吸收困难。同时,人体有非常精密的酸碱调节系统,吃什么食物就改变人体酸碱性的说法并不科学。
余海虎说,牛奶含有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D及钙等,但这些成分也可从其他食物中获取,牛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营养几乎全部可被人体消化吸收,故被称为完全营养食物。
据了解,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把乳制品人均消费量列为衡量一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中国营养学会及美国农业部的膳食指南也都推荐牛奶为优质蛋白来源。
范志红说,各国营养学家均同意,奶类是钙、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儿童少年和中老年妇女当中所做的研究表明,增加奶类摄入对于身高增长和骨质密度的保持是有益的。我国的膳食结构中,钙摄入普遍不足;欧美国家钙摄入量高,蔬果豆类则相对不足。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恰当地平衡各类食物,而不是妖魔化某一类食物,神化另一类食物。(记者王君平 左 娅 孟 辉 王梦纯 李永宁 丁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