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北京—日前,教育、留学越来越受社会关注,各种教育类的会议也层出不穷。而由年仅17岁的中学生主办、汇集国内权威人士的专家论坛,却不常见。今天的中美教育经济专家圆桌论坛将教育各界人士和学生集聚一堂,包括美国优秀女子高中Salem Academy的校长Karl Sjolund,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宋再生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玉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子问教授以及奥博仕教育学术总监Matthew Jaskol等嘉宾,与同学们深刻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如何应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教育需求。
熊丰在现场主持
嘉宾参与讨论
这一新留学趋势的成因除了1999年以来每年以1%的速度扩大的中国中产阶级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外,就业压力和需求也是其中的牵动力。奥博仕教育的总经理兼学术总监Matthew Jaskol先生指出,中美两国呈现着相反的就业需求,2012年4月美国大学生失业率为4%,而同期中国大学生失业率为10%。在教育出口紧缺的情况下,许多家长和学生会考虑如何使自己更具竞争力。出国则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同时今天置身于出国潮的学子们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如何的影响,也是“中美教育经济专家圆桌论坛”讨论的重点议题。中国正在从以“世界工厂”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向创造型经济转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储备。现在出国潮的学生正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全国著名的语言、跨文化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鲁子问教授就“中国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做了详尽的阐述,提出推动中国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长远人才培养和经济长足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就大家都关注的中美教育制度差异和优劣选择的问题,鲁教授认为中美教育制度有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并非用优劣高低可以概括,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翱翔计划”等对于培养中国国际化人才的尝试和探讨极具意义。同台讨论的宋再生教授则认为放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子,鼓励创新,这不仅体现在制度上,更体现在基础教育上。朱玉杰教授也认为,各阶段的出国趋势不同,但回归是主流,如何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专长,这不仅是留学生,也是国内众多学子必须思考的。Matthew Jaskol先生从一名美国教育者的角度,明确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卓越成果,就这一点,中国教育的确优于美国。他介绍了中国学生在2011年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无论在阅读和科学分项,都取得最好成绩,而且遥遥领先美国56分和73分,充分显示中国学生扎实的功底。
参与此次论坛的还有众多在校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他们有的是在筹备出国留学计划,有的表示会在国内完成学业。熊丰对记者说,“比起1000多万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34万出国潮的学生还是很少数的。因此,留学热如何能更好地拉动教育改革,让主体学生都得到更国际化的教育,不只是今天的讨论焦点,也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建设重点。”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