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西沙永兴岛北京路上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西沙海洋科学综合实验站。研究站楼高4层,大小约1400平方米。
在一楼大厅,记者看到有一个近50寸的电视显示屏在显示实时海洋情况。该站常务副站长、副研究员陈偿博士告诉记者,显示屏是西沙浮标自动检测系统,显示的数据是西沙海域最新的流速,流向,水温,盐度,气温,相对湿度,气压,能见度以及西沙岛上气象等情况。
“这些数据对渔民出海作业,旅游,科学研究都至关重要。是渔民出海作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据陈偿介绍,西沙海洋科学综合实验站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中国科学院乃至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洋环境长期观测研究站。该站重点围绕海洋动力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南海西部生物地球化学与珊瑚礁环境过程与南海西边界海洋动力三个主要且相互关联的科学方向开展长期监测与研究。主要承担西沙岛礁区海洋动力环境保障的军民兼用任务;提供海洋水文和气象等海洋环境信息并定期提供南海西边界流环流三维信息,内波活动特征等工作。
说到试验站的发展,陈偿满脸自豪。据陈偿介绍,借助西沙特有的优势,该站获得过许多的荣誉奖项。该站利用5年时间完成的南海所有岛礁资源调查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3年来,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10多个,有的科研成果已直接服务于地方工作。例如,建立的波潮预测系统,可以有效帮助渔民精确捕鱼,为船只的捕捞行程安排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陈偿说,三沙市成立之后,西沙海洋科学综合实验站将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他透露,试验站将与政府签订一个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已经起草了合作框架协议。他说,“我们将不断完善南海波潮预测系统,为渔民和旅游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数据。还将努力做好南海珊瑚礁生态资源的恢复工作。”
陈偿还说,三沙市成立后,经济、民生等条件也会相继变得更好,南海科研也需要更多人才,目前试验站只有10多名科研人员,欢迎更多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南海科研中来。
来源: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记者 黄一鸣)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