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太平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左)采访养鸡专业户陈云花(前右)。说到高兴处,陈云花开怀大笑(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锰 摄
(中国聚焦)中国最贫困地区30年上演“命运逆转”
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一个粗壮的汉子立于坡上,脖子一挺,一声长吼,一曲“花儿”拔地而起。这汉子,就是定西市临洮县阳屲村党支部书记、当地著名“花儿”歌手瓦广吉。
瓦广吉说,30年前,这儿都是荒山秃岭,别说树了,连庄稼都是“马毛庄稼”,只能长马毛那么高。说话间他把两个手指一张,食指与拇指拉开些距离--这就是马毛的长度。
甘肃定西、河西,与宁夏西海固合称“三西”,这里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又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1982年,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国家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自那时起,三西人民展开了一场历时30年的反贫困斗争。
2012年立夏时节,我们再次踏上三西黄土高原。30年反贫困斗争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浓烈的色调,绘就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阳屲村的一侧,就是马家窑文化遗址。红底黑纹的古陶上,涡旋纹和蛙人图腾向人们表明,远古时代,这里水草丰茂,鱼蛙如织。直到唐朝,还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然而近几百年中,气候变化、战乱频繁、过度开垦,使三西黄土高原沦为秃山枯水。
年降水量两三百毫米,蒸发量却在十倍以上。最旱的年头,草长得太短,驴只好把嘴扎到地皮上去啃,结果下嘴唇都被坚硬的地面磨掉了,嘴肿得像水桶粗。渴极了的牛嗅到了水的气味,挣脱了缰绳,追着政府的送水车一路狂奔。
关于30年前的三西,我们听到这样一些片段:小孩子寒冬腊月没有鞋穿,看见一泡冒着热气的牛粪,赶紧把长满冻疮的脚丫子往牛粪里一插。一家五口人,穷得只有两个碗。爹妈就在土炕上挖三个坑坑,野菜糊糊舀到坑里,三个娃娃就趴着炕沿吸溜溜地喝。全家只有一条烂棉被,冬夜里,七口人要睡成一个扇形,每人才能盖上个被角儿……
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唯一的钥匙--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