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首位飞上太空的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怎样看待即将奔赴太空的三位“神九”航天员?
“三位航天员状态都不错”
对于这次“神九”的航天员乘组,杨利伟认为,“三位航天员的选拔是优中选优,从整体来看状态都不错。”
说起景海鹏,留给杨利伟最深的印象是细心。杨利伟说,景海鹏在地面的整个训练过程中非常严谨。
对于刘旺,杨利伟说,刘旺给他的印象是比较严谨、学习能力强。在航天员队伍里面,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突出。
“刘洋性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杨利伟参加了选拔她的面试。她既是一名很好的女飞行员,也是个很活跃的女孩子。
“任何一次任务,任何一批航天员,来到这个集体,走入这个队伍,都想争取飞行,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杨利伟说,航天员求飞积极性很高,这种竞争是一种非常良性的竞争,有利于完成任务、努力工作和训练。
航天员多次飞天将逐步常态化
对于景海鹏第二次飞天,杨利伟给出的解释是:航天员就是要飞行。随着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员多次飞天会逐步常态化。将来第二批、第三批的航天员,不是飞不飞的问题,而是飞几次的问题。更好地延长航天员的飞行寿命、飞行次数,是对航天员资源的有效利用。
杨利伟说,航天逐步走入中长期飞行,逐步往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方面发展。随着任务量的增多,既要考虑到航天能力,又要考虑整个航天员团队的配备。无论是从任务考虑还是从航天员这个职业考虑,都要求航天员多次去飞行。
杨利伟说,这种长期的飞行,需要航天员具备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不同。杨利伟说,从一个职业航天员的角度,一个指令长需要三年半到四年的训练周期。在今后,非职业航天员进入太空,半年或一年的培训就行,一些专业性操作,可能就不需要他们去掌握。
“随着航天器的逐步完善,对人的身体要求会越来越低,这样有更多的人会参与进来,这个职业人员的构成会越来越丰富。”杨利伟说,一般航天员分指令长、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这三部分,现在我们培养航天员兼顾了三方面的职能。随着空间试验平台的建立,需要科学家亲自操作。空间站主要目的就是为科学家提供科研实验环境。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