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压力VS.社会观念
考生考前打氨基酸补充营养等类似报道频现报端。有调查显示:半数考生认为压力偏重,逾两成考生关注考前心理调试。
高考录取率逐年攀升,机会多了,为什么广大考生还如此紧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说,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社会观念的进步,考生想要真正从高考中“松绑”尚需时日。
在程方平看来,高考至今仍是很多地方衡量教育发展的唯一标准,升学率依然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指挥棒”。广大家长认为孩子上大学就是成材,不断加重考生心理压力。各种趋利的辅导机构的高考营销,更加剧教育生态的恶化。
“孩子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能成功吗?”程方平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大学教育到底是什么?高考到底应该走向哪里?”
专家认为,高考改革要改变“把宝押在一次考试”的现状。欧美等国高考除了参考水平考试成绩外,还要调阅考生平时测试成绩和社会实践表现,类似于我国目前举办的会考和学校真实的学生发展记录。
“多次考试成本很高,从经费到人员到配套制度,我们目前国情都达不到,由各高校联合举行的联考是可行的,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一些高校与地方中学建立的人才推荐机制,也在拓宽自主招生的渠道。”他说,但相应的公示、监督机制若跟不上,好事会变成坏事。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已开始探索建立学生素质测评记录+高考成绩的高招录取评价体系,期望能够减轻高考一次性考试的权重,但效果目前还很不理想。
“必须改变全社会‘唯高考至上’的单一思维。” 长期专注教育研究的中国青年报前副社长谢湘说:“从教育体系来说,高考必须要和基础教育挂钩,从中小学开始就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树立绿色的成材观念。从社会评价和用人机制上,要给予个人更多的学习、上升通道,使高考不再成为决定人生发展的独木桥。”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