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过后,大地一片生机。在各乡镇广袤田野上,到处是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放眼望去,这片土地充满了浓浓的春意,孕育着丰收征兆。
铁牛奔跑耕地忙来到江南镇碗舖村的几家农民大田里,一台台农机打破了田野上的沉寂,穿梭往来,前面一台农机车驶过灰涂涂耕地上,车后立即变成了油黑成行的地垄,随后一台震压喷药车紧跟其中,喷出的水雾在黑色的大地上显得格外醒目。“这是在种玉米、黄豆,几天前就开始了。我们这里家家都开始在地里忙活,粮食丰收也得指望这几天了,所以我们得全力以赴。”见我们来了,该村的朱大军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向我们介绍。朱大军家一共有3垧多地,主要种植玉米、黄豆和土豆。过去没有农机时,靠黄牛来耕种,起早贪黑也得干上一周时间,如果赶上下雨天,时间会更长,每年有的粮食生长的大小不一样,产量也不高,近几年我市实行农机补贴后,他把黄牛买掉,换来了铁牛,收入也一年比一年高,他辩着手指告诉我们,去年一垧地的黄豆收入8000多元,玉米收入6500多元,一些小杂粮收入1万多元,人均收入近万元,今年他认为风调雨顺是个好年头,收入还会高。同样,被村里称为"老黄牛"的刘老汉也改变了铁牛不中用的看法,开始向家人学起开车技术,今天他趁着儿子忙不过来,抢着要驾驶农机车,他带着我们一本正经地一边耕地一边介绍情况,刘老汉说他们村里家家都用上了农机,利用农机耕地、收割已是农业发展的大形势。他说这“玩艺”确实好,一趟走来既耕了地,同时又把种子化肥一并完成,省时高效。迎着凉爽的春风刘老汉说,别看今年“春脖子”长,但是我们心不慌,全家5垧多地,用不上几天就完事了,很快,不足10分钟采访时间,刘老汉已经播种完近1亩地,看得出刘老汉非常开心,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心里的喜悦。
合作社里圆致富梦见到官地镇大荒地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文波时,得知他刚刚种完20余垧黄豆,几天的忙碌使原本白净的小脸,被太阳晒得油黑瓦亮,他说“近几天来,他们已经耕种了近百垧玉米和黄豆。”种这么多地能干过来吗?”见记者有些疑惑,张文波解释说;主要是靠我们社员联合干的,农户把土地租给农机合作社,合作社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统一耕种,年底去掉生产成本再进行分红。“自家的土地租给别人种,没有地的农民干啥呀?”“把地租给合作社,不仅放心而且省心着呢,我啥也不用管,可以出去打工,挣两份钱。”一位性刘的农民说,土地出租每公顷4000元左右,再加上外出打工挣的钱,一年至少多收入2、3万块。村里农民收入提高,社员的收入更是让人羡慕。张文波介绍说“我们村有40多套农机具,几乎都进入了合作社,由于都是专业管理,种植技术非常科学,粮食在耕、种、收中全都实现了机械化,与农户自己种植相比,作物单产量可提高一成以上,而生产费用却能降低一成左右。每年每名社员收入10万元左右。比如,使用大垄双行式或深耕松土种植模式,可使黄豆增收百分之五以上,在张文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片由合作社耕耘的大片农田。果然,与其他地块相比,这里的土地连片,垄沟规整,望不尽头。据介绍,过去官地镇大荒地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当地农民于自发成立的。从今年起,该村采取“专业农场经营模式,由最初的10户迅速增加到目前的近百户,土地面积也由过去的不足30多公顷增加到目前的300多公顷。 “今春雨水充润,年底收成肯定错不了!”张文波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大棚里的新希望来到江南镇上石村,远远望见一栋栋温室大棚在田间整齐排列着,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大棚可是我们的聚宝盆”,来到农民刘立升家的大棚里,正在棚里干活的他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咱们家的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豆角、西红柿、芹菜等,好多商贩都主动来咱们这定货,这三个大棚,一年下来至少赚3万。发展棚膜经济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我的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 在上石村,像刘立升一样依靠温室大棚富起来的农民还有很多。现在的上石村计划建设100栋大棚,目前已经建成60多栋,该村通过发展棚膜经济,去年全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现在市内的蔬菜有很多都是这里供应的,村里的大棚种植形势不错,发展前景也非常好,村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整合村土地和资金,扩大种植规模,转变销售模式,经济效益肯定能提高”,刘立升说出了下一步打算,也使村里的农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采访结束,坐在返程的车上,我们远远望去,几台大型拖拉机正在田间一字排开,它们在夕阳的映衬下,给我们定格了一幅如诗如画、充满希望的春耕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吉林记者站 (通讯员 许忠文 王超)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