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问 能降低看病费用吗
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指出,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各试点医院的单病种平均住院日明显下降。
他表示,在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情况下,医疗费用呈下降趋势,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据卫生部调查,在各试点医院中,临床路径管理有效地规范了医师处方行为,促进了优先使用基本药物,降低了治疗行为的随意性,缩小了处方的差异性,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
调查显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次均住院总费用和次均药品费用绝大部分下降或持平,个别病种诊疗费用上升,但涨幅减小。
在路径完成人数排前10位病种中,2007年至2011年次均住院费用增长幅度,90%的病种临床路径组低于非临床路径组。
按病种进行抽样调查,2009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次均住院费用出现增幅下降的拐点,并开始出现了负增长趋势,至2011年次均住院总费用增幅总体上呈现负增长。
其中,伴有合并症的病例最为明显,如慢性胆囊炎和老年性白内障等。
上海市在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大部分病种费用有所下降。
临床路径规定了特定病种或手术的住院天数、用药剂量和检查项目,因此能有效合理地配置与使用医院的资源,降低医疗成本。
根据试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情况分析,上海市各院的人均住院费用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上海大多数病种的均次费用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10%左右。
据了解,下降幅度较大的如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病种,下降幅度达31%。
三 问 会束缚医生手脚吗
有人认为,临床路径是模式化医疗服务,限制了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束缚了医生的手脚,影响了医生的“个性”。
在业内人士看来,临床路径并不是僵化的教条。
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认为,临床路径并没有把医生“管死”,而是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医生允许在原有路径上进行“变异”,增加或减少项目。但是,如果不按临床路径走,必须说明理由,并经得起专家的评价。这样,临床路径就会越来越完善,更有生命力。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包括临床路径的启用、变异及变异原因的填写和退出及退出原因的填写三个方面。临床路径项目的必选项和可选项是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
患者入院后,医生给出的第一诊断即为需要进入的临床路径名称,启用该路径后,医生可以看到每天的诊疗项目,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如果必选项没有选、或者选择了可选项,系统都会自动弹出填写变异原因的对话框,医生必须阐述理由方可执行所开的医嘱。这样,医生既不会漏掉重要的诊疗项目,也能控制过度诊疗。
还有人认为,实施临床路径影响了医院、科室和医生个人的收入,因此处于观望状态。
专家指出,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是进行医疗成本核算、测定单病种费用标准的基础。医院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可以对每一个病种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成本核算,明确各单病种诊疗费用底数。只有算清了成本账,摸清了底数,在引入医保价格谈判机制的时候,医院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专家强调,在医保资金成为医院收入主要来源的背景下,付费方式一旦转变,将使医院的经济基础发生结构性改变,临床路径将成为医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医院只有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主动控制诊疗成本,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