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将来,非洲的农户们会发现,他们新的、具备高产特性的大米品种是由中国科学家研发,并出自中国政府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共同出资筹建的实验室。
与洛克菲勒基金会30年前的做法不同——该基金年会在上世纪80年代出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国稻米育种专家,以图解决中国自身的粮食问题——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中国科技部联手,以期培养中国科学家帮助非洲解决粮食问题。
“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一个介于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阶段。中国不仅有意愿去帮助别的国家并且也有能力去帮助别的国家。我们视中国为重要的战略发展伙伴,并希望借由中国的力量去帮助那些还处于极端困难中的国家和地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驻华代表叶雷博士说。
在华运营的2000家左右国际NGO中,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并不是唯一独具慧眼的非政府组织。中国已于去年迈入由中高收入经济体向高收入经济体过度的15至20年。经济格局的转变正推动中国从国际援助的接受端向给予端迈进。
中国角色的转变带动了在华国际NGO功能的转变。非政府组织领域的专家们认为,国际NGO对中国的帮助也正在从物质层面向技术和软实力层面转变。
虽然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但其日益强盛的国力已经使国际援助向更弱势的国家和地区倾斜。2011年,全球基金已经宣布退出中国的计划,英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援助也已撤出。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接收到的、源自市场经济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资金已从2008年的13.7 亿美金减少到2010年的7亿美金左右。
国际小母牛组织(Heifer International)中国项目主任陈太勇认为,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一方面源自中国自身经济的崛起。“2008年我去美国总部为中国项目筹资的时候已经开始察觉他们的民众不是很情愿将钱捐给中国。当时恰逢经济危机,而美国人都知道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陈太勇表示。
据陈太勇说,这家源自美国阿肯色州,致力于救助全球贫困与饥饿的非营利慈善组织已经决定,在2015年后让中国项目成为“自力更生”的项目。这就意味着,美国将不会继续以资金的形式,援助中国的贫困地区和家庭,而用于支撑中国项目的经费将源自该组织香港分会在当地的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