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郑各庄村入选哈佛大学城镇化转型课堂案例
阅读提示
城镇化是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向发达国家学习城镇化转型的先进经验,在不久前,北京郊区的郑各庄村却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列入了城镇化转型的课堂案例,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福水应邀到哈佛与学生现场交流。中国乡村治理与城镇化实践开始吸引世界的目光。
美国东部时间4月24日上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挤满了对中国农村充满兴趣的年轻人。
这是哈佛大学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托尼·赛奇的案例课堂,走上讲台的是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的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黄福水。他此行是应邀介绍位于京郊郑各庄村的城市化进程。面对哈佛学子,他讲述了一个村庄的城市梦如何变为现实。
“中国企业入选哈佛案例的不少,可是在村庄治理方面,郑各庄还是第一个。”与托尼·赛奇教授有过密切合作,并积极促成此行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胡必亮教授说。
哈佛学者长期关注中国村庄
以郑各庄为案例,解剖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
郑各庄是北京昌平区的一个行政村。有568户人家,1500口人,村庄面积2.9平方公里。南距天安门22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从1983年起,黄福水开始担任村领导职务,带领村民开展旧村改造,发展了宏福集团、宏福苑、温都水城,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围绕主动城市化做文章。
“最初能注意到郑各庄,其实也有偶然的因素。”胡必亮做了20余年村庄研究,他曾经在哈佛大学花了近3年的时间与赛奇联合研究中国珠江三角洲村庄,也因此认识了一批对中国村庄感兴趣的学者。偶然从一位哈佛访问学者那里听说了郑各庄后,胡必亮和赛奇就想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这个北方村庄城镇化转型的特点。
赛奇是中国问题专家,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到访过中国,曾任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经过实地探访了解郑各庄的发展概况后,“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城镇化转型较为成功的特色村庄,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城镇化的一个微观案例。”胡必亮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以案例教学而著名,很多很深刻的研究不是纯粹理论到理论,而是以案例来说明。之所以把郑各庄列为案例,是想通过郑各庄解剖中国新的城镇化模式以及一系列问题,如人口城镇化、工业化、集体福利等。”
赛奇也同样认可郑各庄的研究价值。地处城乡结合部的郑各庄不仅是大都市的郊区而且靠近首都政治中心,“如果深入分析这个村子的发展经验和现实困境,能透视出很多中国发展的状况,能看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活生生实践,能看到企业家精神,能看到政府的治理行为,能看到乡村民主和自治。”
2009年,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启动了一个关注中国公共政策与政府创新的案例研究项目。
与商学院的企业案例有所不同,“中国公共政策与政府创新的案例研究项目”侧重从宏观政治经济学和新型政府决策和治理的角度,在过去几年中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中各个领域的不同政策现象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决策或创新治理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