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近年来,安徽省太湖县抢抓政策机遇,拓宽发展思路,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挖掘县内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文化产业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了从文化大县到文化强县的转变,也实现了文化资源向产业生产力的转变。
深挖传统文化底蕴
太湖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称谓,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有赵氏四代翰林,佛教史上更是创立了无数辉煌。是被公认为的中国禅宗的发祥地,现在境内仍留存有禅宗二祖、五祖打坐遗迹,更有白云守端创立临济宗“钟鼓震十里,骑马关山门”之恢弘。
为发掘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该县除安排专门的班子整理、搜集资料外,还通过招商引资、借助民间力量,抢救性挖掘佛教文化,整理佛教瑰宝,恢复、开放各类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遗迹。目前,蔡家畈古民居、晋熙老街、状元府第等正在加紧重整,已经完工的有赵朴初纪念馆也在加紧重新布展,修葺一新的狮子山大桥正为广大游客寻宗问祖带来无限方便。这些工作的实施,一方面,给县域文化亮点进行进行了保护;另一方面,也为促进旅游发展打造了更多的好去处。
精心组织的班底已经成功编印《太湖禅宗》、《潮起花亭湖》、《赵朴初书法》、《可爱的太湖》等50多本书籍及10多册具有经典意义的画册,这些书籍是境内先贤达人撰写的诗文、各地流传的典故以及大家书法作品的合集,全面展现了太湖文化底蕴和太湖发展新面貌,为太湖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拓展现有文化组织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宽松的环境,太湖县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文化艺术组织,为文化艺术人才成长搭建平台,为文化艺术产品生长提供土壤。到目前为止,该县拥有各类文艺团体20多个,会员3000余人,涵盖散文、诗歌、戏曲、绘画、摄影等近10个类别。这些团体的成立,有效搭建了广大文艺爱好者的创作平台和沟通、交流渠道,通过切磋提升参与者的创作水平,推动了全县文化作品乃至艺术水平的提高。现有最高规格的诗词学会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业余作词人李树坤撰写的《采茶小妹》获得许多艺术大家赞赏;其他在各类国际、国内刊播、表演的艺术作品更是不计其数,编排的大型黄梅戏《大清天使》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展播。
同时,该县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从中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把文化艺术的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个角落。引导每个乡镇甚至每个村组建不同形式的“草台班子”,要么是地方小戏,要么是现代舞蹈,这些深入群众中间的团队为“艺术草根”搭建了空间,也为发现人才构建了平台。为畅通这些基层艺术团队学习、提高途径,该县一方面大力发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作用,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培育人才;一方面改革县黄梅戏剧团,促进他们送戏下乡,手把手教授老百姓的演绎技巧。
文化旅游一体起飞
自2010年起,太湖县就将“旅游文化一体化”作为全县的战略理念提出来,并写进了全县《“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到目前为止,该县结合自身特点,主打旅游“知识化”,提倡在享受青山绿水的愉悦同时增长知识,拓宽个人在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内涵。
为打造全新的旅游概念,该县在已有的旅游基础上,布局了新一轮旅游规划,结合佛教禅宗牌和赵朴初名人牌,聘请专业旅游发展研究机构编制《太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起点、高规格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目前,该县赵朴初文化公园、赵朴初故居等一批旅游文化景点现已建成对外开放,投资18亿元、严格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的中华文化主题公园——五千年文博园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游客徜徉文博园就能全面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精髓。
在旅游中引入文化的内涵,掀开了该县旅游经济新的一页,促进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预计“十二五”末,该县旅游收入将达6亿元,占全县国民经济总收入的8%以上。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 刘楠雪 通讯员 曹传林)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