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周末关爱”成为常州“微慈善”样本
常州晚报新闻慈善栏目“周末关爱”开办已经五年。3月30日下午,责任与传承——“周末关爱”五周年座谈会在常州日报社举行。来自常州市文明办、市慈善总会、各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曾经参与过“周末关爱”行动的企业、社区和居民代表,与常州日报社领导、相关采编人员聚集一堂,共同探讨“周末关爱”栏目的社会价值,共谋发展策略,进一步扩大其扶助弱势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探讨中,与会人员一致肯定,常州晚报坚持5年的“周末关爱”行动,是常州民间“微慈善”的一个典型样本:每周报道10个贫困家庭的心愿,激发爱心人士参与为其实现心愿。一个个小心愿,一个个举手之劳的善举,正是民间慈善最典型的表现。“微慈善”看似微小,但通过媒体的主动参与和舆论引导,却激发更多的普通人付出爱心,伸出援手,形成民间的慈善氛围。所以,微慈善”但同样是社会慈善的主流。大家希望,“周末关爱”这种“微慈善”形式,应该不断坚持,再办10年、20年,同时,要不断创新,增添内容,扩展服务,让更多贫困家庭受助,让更多爱心人士和单位,有机会付出爱心,实现关爱。
“周末关爱”:救助一批人,带动一群人,影响一代人
去年,“周末关爱”在常州市发放的救助款项是2000万元,捐助市民1.6万人。各区共发放款项8500万元,捐助市民5万多人。
“周末关爱”栏目组窗口很小,但是外围很大。为需要帮助的人和热心市民搭建了一座桥梁,传承了现代慈善文化。“周末关爱”救助了一批人,带动了一群人,是困难群众的“心愿站”,爱心人士的“接力棒”。
“微慈善”模式走出慈善新路子
“周末关爱”有三个特点:在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探索,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在媒体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做出了贡献,通过纸和笔弘扬真善美,发掘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感人力量;“微慈善”为常州的慈善模式做出了新的补充。
常州的慈善走在全国前列,“周末关爱”倡导的“微慈善”模式在其中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子。为每户贫困家庭完成一个心愿,让更多人有能力参与,这种“微慈善”也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慈善模式。“周末关爱”接下来还将成立公益联盟,对急难求助者进行大额定向捐助,但“微慈善”的方式仍然应该坚持下去。
公信力让“关爱周末”走过5年
政府救助往往具有滞后性、共性、刚性等特点,而“微慈善”具有及时、个性化、人性化等特点。周末关爱从“微慈善”切入,满足居民富有个性化的愿望,具有颇为强烈的温暖色调。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同时,也有部分人群遭遇意外的事故、疾病、伤害。能够同时看到这个社会的靓丽面和灰色面,这就需要媒体人的社会公信力。当前不少大型慈善机构频繁引争议,而“周末关爱”却能走过了5个年头,其中,媒体公信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慈善”足以传播爱与希望
“周末关爱”栏目满足的都是市民个性化的愿望,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但这样的“微慈善”却足以传播爱与希望,这也正是“周末关爱”栏目的价值所在。“周末关爱”能否与道德讲堂合作,创建一个平台,将这种爱与温暖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栏目。
放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
“周末关爱”坚持5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其实在人们身边,有很多人想做善事,并且不图回报。今后“周末关爱”帮扶的面可以更广,门槛可以更低,让更多想做善事的人参与进来。天宁区宣传部表示会为“周末关爱”提供更多便利,一方面社区主动搜集更多信息,另一方面,也会主动参与到捐助中来。
感人故事可以成为道德讲堂素材
常州市文明办创建处处长提了几个建议,“周末关爱”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可以编成册子,成为常州市5000多家道德讲堂的宣讲素材。经常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进贫困家庭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亲身感受更能激发爱心。此外,还可以适当扩大帮扶面,对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建立起信息网、数据库。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公布在网上,让大家有不同的方式获取信息、参与活动。
“周末关爱”的窗口很小,影响很大。它的意义不仅在救助几个困难的老百姓,而是在更大范围内唤起社会爱心,传承现代慈善文化。
“周末关爱”救助了一批人。一个很小的行动,也许就能够使一个人扬起生活的风帆。
“周末关爱”带动了一群人。比如有一位老板,平时自己洗澡、理发都只肯花5块钱,但看到白血病少女贾静的报道后,毫不犹豫地捐出25万元,而且无论如何不肯留名字。
“周末关爱”影响了一代人。对救助者,激发了爱心;对受助者,培养了感恩之情。有的受助学生毕业之后,回馈社会,帮人他人。慈善和爱心就是这样代代传承。
慈善总会表示将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个栏目,义不容辞加入公益联盟。
来源: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通讯员 陈嫦青 杨可可) 编辑: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