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GDP占比降至7年最低
国家外汇管理局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但顺差规模均有所减少,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降至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国际收支在多年面临巨大顺差后渐趋平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指出,中国国际收支呈现基本平衡,这既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泡沫导致的全球非理性繁荣破灭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反映,也是中国多年来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涉外经济政策的结果,同时也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作用相关。
外汇局31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显示,去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8%,较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
国际收支平衡,也称对外经济平衡,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决定、相互影响的关系。国际上将经常项目差额控制在GDP4%以内视为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指标。大额顺差使一国经济更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常项目大额顺差是中国2005年以来才有的现象。2005年至2009年,在美国房地产和金融泡沫推动下,全球经济增长加快,全球贸易顺差及美国贸易逆差均出现大幅增长。其间,中国贸易顺差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一举跃过4%标准线,达5.9%,并在2007年一度升至10%以上。次贷危机爆发后,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之比逐年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进一步降至2.8%。
根据报告,2011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2017亿美元,同比下降1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11亿美元,下降23%;国际收支总顺差4228亿美元,较2010年下降19%,低于2007年至2010年年均顺差4686亿美元的规模,为5年来最低。
外汇局表示,2008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逐步降至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既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外经济政策调整的成效,也反映了国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还显示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张燕生说,2007年以来中国主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外贸结构调整,成效逐步显现。近年来,随着国内用工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成本驱动型外资出现对外转移的趋势。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再工业化趋势也加剧了外国资本的回流。此外,出口竞争优势削弱后,外贸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向国内市场,这都有助于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根据报告,2011年前三季度,中国国际通行口径的跨境资本净流入2500亿美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62%。第四季度,资本和金融项目转为净流出290亿美元,为近年来所罕见。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额也由前三季度同比多增888亿美元,转为全年少增847亿美元。
“这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专家赵庆明认为,从国际上看,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加重,流入中国的国际资本开始减少;从国内看,出于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国际资本流入套利倾向减弱,同时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出现,也减少了国际资本的流入冲动。
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人民币升值预期震荡减弱,境外和境内人民币汇率预期相继在9月下旬和12月上旬由升转贬。
数据显示,虽然去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整体升值了0.9%,但9月下旬以来,银行间市场多个交易日出现交易价触及当日中间价0.5%的浮动区间上限,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跌停。
外汇局认为,在各结构性因素的作用下,预计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仍将保持顺差,但顺差大幅减少。随着外汇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人民币汇率预期分化,全面人民币汇率走势可能形成有升有贬、双向波动的局面。
张燕生认为,针对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这一情况,相关决策部门应提前着手做逆周期考虑,为国际收支格局出现逆转的可能早做政策准备。(记者 安蓓 王宇 王培伟)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少虎
相关新闻:
中国贸易余额占GDP比重逐年下降 现在占2.1% 如何看待我国2月份贸易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