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装偏爱"洋马甲"本色竞争有多难

2012-03-15 09:51:38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本色竞争到底有多难?

本土品牌穿“洋马甲”早已不是新现象,时尚潮流的中心在欧美,“学习要先从模仿开始”,先模仿起个洋名字,再请些国外设计师,在服装产业发展初期对于企业发展、先进技术引进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还有一些本土品牌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适应国际化而需要起一个切中品牌内涵的洋名字。

中国男装品牌“报喜鸟”是个颇有中国味儿的名字,自2005年起,随着市场发展,“报喜鸟”也给自己起了个英译名,“Saint Angelo”,意为“圣洁的天使”。对此,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表示,起洋名字的前提是不能蒙骗消费者,“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线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高,用一个有洋味儿的名字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知,是迎合市场的表现,同时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现在国内的一些品牌发展很快,虽然不能和国际一线大牌去比,但在整体产品质量和服务上不输于欧洲二三线品牌,例如广州的“例外”、杭州的“江南布衣”等都拥有相当一批忠实的消费者。王军表示,“他们没有一味去模仿国外品牌,像‘例外’运用东方美学走出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有些本土品牌一直在模仿照搬,从未有超越,这样的服装‘赌徒’一定会输。”

市场鱼龙混杂,有的企业起个洋名字就宣称自己是国外“血统”,其实商标注册地和产地都在国内;有的企业只在国外注册了商标,就开始编造故事并用作宣传“噱头”。在陈大鹏看来,盲目追随国际化的风气不可取,涉嫌欺骗消费者的“假洋鬼子”的生存空间更会日渐狭窄。“近年来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成熟,注重性价比,眼睛是雪亮的,‘假洋鬼子’们没有持续发展能力。”

若在一二十年前,一味崇尚“洋马甲”,尚能迎合一些消费者的炫耀心理,但在消费者日趋理性的现在,褪去缺乏本土文化内涵的“洋马甲”,淡定些,从容些,不盲目地被国际潮流带着走,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样有能力靠本色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

国内品牌如何修炼内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服装产业才开始发展,但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国也出现了一批优秀服装品牌。但从现实来看,本土服装企业在时尚潮流和国际市场中不具备话语权,就像一个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个子蹿得很高,但没有肌肉,尚需锻炼“内力”。

服装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时尚产业,产品做到最后比的就是文化。本土企业锻炼“内力”,指的就是打造品牌内涵,结合国际市场潮流的发展,同时以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文化诉求和消费方式生产产品。时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需要文化去涵养,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很多国际大牌都是用的创始人自己的名字,像香奈尔、路易·威登,不仅经历了百年积淀,在经营发展道路上更是小心谨慎,生怕砸了自己的牌子。

王军提出了本土服装业和国外的差距,“美国把服装当商品做,意大利把服装当工艺做,法国把服装当艺术做,而中国是在把服装当工具做。”很多服装企业的洋品牌与文化是“两张皮”,目的只是为了赚钱,牌子做倒了就换一个,“过把瘾就死”。在本土服装品牌淘汰率居高不下的当前,他呼吁本土服装企业要担起责任,不是简单地从市场捞一笔就走,要承受住历史考验,要在品牌中体现出不断积累的文化内涵,以及一种专属的灵魂和精神。

“品牌建设是一个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事业,需要完整的产业链、创新的研发团队、严谨的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撑。”但陈大鹏相信,“中国是衣冠王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服饰历史很丰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也许过个几十年,中国就能成为世界的时尚潮流中心。”

链 接

最后一批获“中国名牌产品”部分洋味商标

1、波司登

2、盖奇

3、雅戈尔

4、鲁泰格蕾芬

5、罗蒙ROMON

6、新郎·希努尔

7、乔治白

8、圣凯诺

9、wellpute

10、恒柏HEMBOUG

11、威兰西 WELES

12、momoco

13、斯尔丽

14、洛兹

15、琴曼

……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许银娟

编辑: 许银娟  标签: 本土品牌 服装品牌 本土企业 内力 洋马甲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青花瓷龙亮相江西景德镇

明星脸部合成照迷倒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