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草海水葫芦采收完成90% 2月8日前全面结束

2012-01-16 14:54:56 来源:昆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昆明草海水葫芦采收完成90% 2月8日前全面结束

水葫芦规模化采收工作于去年11月1日开始实施。图为工作人员在采收水葫芦(摄于2011年11月8日)。记者杜文蕾/摄

截至1月15日,滇池草海区域内控养的8300亩水葫芦除预留1500亩为种苗外,已有5800亩水葫芦被成功采收,完成总采收量的90%。剩余1000亩水葫芦采收及相关收尾工作,将于2月8日前全面结束。

外海水葫芦均留做种苗 草海采收6800亩

2011年,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实验性工程项目所控养的水葫芦,覆盖滇池水域面积为9.26平方公里。其中,草海水葫芦覆盖面积约为5.56平方公里(8300亩),水葫芦鲜草生物量约为40万吨;外海水葫芦覆盖面积约3.7平方公里(5559亩),水葫芦鲜草生物量约为10万吨。

昆明市滇池水葫芦项目建设指挥部项目经理葛锐介绍,按照计划,2011年滇池外海实施控养后所产生的10万吨水葫芦,将全部留作2012年继续开展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实验性工程的种苗不实施打捞。同时做好种苗越冬保苗,以及对零星水葫芦及时打捞上岸、严防水葫芦种苗逃逸工作。在滇池草海内控养的8300亩水葫芦中,除预留1500亩(约72000吨)为种苗外,剩余6800亩水葫芦将被全数打捞上岸,并实施加工处置。

草海控养水葫芦采收工作于去年11月1日开始实施规模化采收。通过两个多月的不间断采收,截至1月15日,滇池草海需实施采收的6800亩水葫芦已完成采收5800亩。剩余1000亩水葫芦的采收及相关收尾工作,将于2月8日前全面结束。

为做好水葫芦采收后的处置工作,除预留种苗外,确保实现"科学规划、合理控养、全收集、全上岸、全处置、全利用"。水葫芦项目建设指挥部将明波占地30亩的地块作为草海片区水葫芦加工处置场。

位于乌龙河入湖口西侧的明波加工处置场,建成6条生产线,分别采用螺旋挤压、固液分流和碎浆双螺旋渣水分离工艺,对水葫芦进行处置。加工处置所产生的水葫芦挤压渣,直接运至有机肥生产企业进行加工,所产生的水葫芦挤出液在处置场进行预处理后就近输送至第三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达标排放标准。

水葫芦控养初见成效 草海水体透明度提升至1米

滇池生态研究所韩亚平工程师介绍,滇池水环境国控监测点(断桥及草海中)的连续定点监测数据表明,在控养水葫芦等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包括内草海、外草海、东风坝和老干鱼塘在内4个水域的水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改善。

2011年草海水体中年均总氮、总磷浓度为6.11mg/L和0.24mg/L,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45.2%,60%。其中通过采收水葫芦直接从水体中移出各种富营养化物质,对草海水质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通过2011年水葫芦种植,东风坝和老干鱼塘两个封闭水域水质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氮、磷等主要富营养化指标均由水葫芦种养前的劣Ⅴ类标准分别降至Ⅳ类水。

据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初便在滇池中消失的飞燕角甲藻如今又成为滇池草海水体中的常见藻类。不耐污、不耐肥,喜欢生活在透明度大、有机质含量低水体中的飞燕角甲藻的再次出现,与草海实施水葫芦控养密不可分,说明水葫芦控养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已初见成效。

目前,草海水域的水体透明度已由原来的平均60厘米提升至1米以上,局部水域的水体透明度甚至高达1.9米。自去年9月份以来,草海首次出现富营养指数低于外海的情况,并呈现逐渐减轻的变化趋势。目前,滇池草海总体水质指标中,除氨氮、总氮、生物需氧量外,其余水体均好于滇池外海。部分富营养化指标浓度值持续下降,并首次出现低于外海浓度值情况。其中,高锰酸盐指数低于外海29.1%、总磷低于外海43.1%。

草海污染状况总体上已接近外海,部分指标甚至优于外海水质的情况说明,水葫芦治污效果已初步显现。草海主要富营养化指标出现明显下降拐点,草海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越冬水葫芦不会形成水体二次污染

对于有市民担心,实施预留的水葫芦种苗是否会因发生死亡沉入水底,最终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这一质疑。韩亚平认为,对属于多年生宿根漂浮植物的水葫芦,在昆明的气候条件下可自然越冬,水葫芦的整个植株不会沉入水体。期间,进入水体的部分水葫芦根系残体以及部分枯黄叶子,不会对水体形成二次污染。

据介绍,水葫芦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的多年生宿根漂浮植物,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类似葫芦状的膨大泡囊,故俗称水葫芦。水葫芦喜欢在向阳、平静和肥沃的水面生长,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夏、秋季节生长速度较快,受冰冻后茎叶枯黄。

当气温低于15℃的时候,水葫芦进入自然休眠状态,只有在气温低于5℃的时候,水葫芦才会因发生冻害导致死亡。由于昆明地区冬季的最低水温一般不低于10℃,因此水葫芦在昆明的气候条件下可自然越冬。由于水葫芦属多年生宿根漂浮植物,尽管目前滇池水体中的水葫芦叶子已发生枯黄,但仍然有新植株在老根茎上发芽,以无性繁殖方式进行生长。因此在有生长空间的前提下,短期内水葫芦不会因腐烂而造成二次污染。

葛锐介绍,去年12月初,有关湖泊治理的省内外专家聚集昆明,为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试验性工程"把脉"。 专家们一行乘船进入滇池草海,了解草海水葫芦种养情况,观察从草海各个取水点取上来的水样,到水葫芦明波处置加工场观看水葫芦采收过程,并详细了解水葫芦的采收、处置、利用等情况。最终一致对2011年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试验性工程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对于2012年如何继续良好开展滇池水葫芦治理污染试验性工程,葛锐表示相关部门将在总结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更为切合实际的2012年滇池控制性种养水葫芦方案。待方案上报并得到批准后,于今年3月份开展相关工作。

相关链接

水葫芦小知识

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又叫凤眼莲,原产于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在我国的闽、粤等江南地区池塘水面极为常见。水葫芦属雨久花科凤眼莲属的多年生宿根漂浮植物,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类似葫芦状的膨大泡囊,故俗称为水葫芦。

水葫芦喜欢生长于向阳、平静和肥沃的水体,在日照时间长、温度高的夏、秋季节生长速度较快,入冬后茎叶枯黄。但由于昆明地区冬季的最低水温一般不低于10℃,水葫芦在昆明可自然越冬而不会因死亡而下沉,其自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草海水域及外海的部分池塘,一般每年的3月底至4月初水葫芦在历年的老根上发芽,至年底霜冻后进入休眠状态。

水葫芦净化水质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但其对水质的改善是建立在对水葫芦采收基础之上的。入秋以后如不进行及时的采收,水葫芦的根系残体开始脱落,茎叶枯黄,肯定会对水环境和水生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每年的九月至次年的二月是水葫芦的最佳采收期。

来源:昆明日报(记者 张锦) 编辑:宁波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第二代"奶茶MM”保送清华

巨型贺岁灯笼亮相央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