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园小学新操场。改建后焕然一新的榴园小学成为龙脊山深处一道靓丽风景线。
烈山区洪庄村是全国文明村镇。村里农民手工制作的中国结和剪纸产品被中联部定为国礼。
村干部在“说事室”听群众说事。烈山区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积极打造“说事室”品牌工程,基层组织不断夯实,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新型农村社区华家湖新村。烈山区结合村庄整治,对群众进行异地安置,教育卫生、休闲娱乐、居家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烈山区位于淮北市东南部,是淮北煤田最早的开发区域,拥有“中国土地复垦示范区”、“全国经果林建设百强县(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安徽省平安县(区)”和“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多张城市名片。
近年来,在淮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烈山区抢抓“东进南扩”战略机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一、坚持规划引领,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结合实际,确立了城郊整治改造型、采煤塌陷重建型、村庄征迁安置型、特色产业带动型4种新农村建设类型。初步实现了城乡统一规划、配套基本完善、人口相对集中、产业优势鲜明、环境有效改善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因地制宜,促进以点带面。尊重村庄现有格局,突出石榴产业特色,对烈山镇榴园村进行风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着力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彰显魅力。结合村庄整治,对华家湖村进行异地安置,新建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配套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居家养老等公共设施,建成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先安置、后拆迁”建设模式,对宋疃镇丰山村进行村庄整治,集约节约用地500多亩。 6个示范点建设实行了整合资源、分类指导、体现特色的推进机制,避免了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三、坚持加大投入,优先保障民生。三年来,开工建设260万m2拆迁安置房,交付使用80万m2,安置群众3.2万人;完成房屋征收130万m2;全面完成15个“村改居”工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成农村公路210公里、户用沼气池5130座、垃圾中转站8个;惠及9.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使用;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10.7万平方米;新建乡村青少年宫8个;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50所;农家书屋50个村(居)实现全覆盖。城乡公共设施基本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不断丰富,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四、坚持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休闲、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优势初现。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突破110家,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农业“一带三园”规划加快实施,远创公司、老猫洞生态园等设施农业和石榴、灵枣等经果林面积达到9.6万亩,生猪养殖总量突破60万头;农业经合组织发展到76家。规划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初步形成了点、线、带、园相互支撑的产业布局,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凸显。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300元,增长17%,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一年。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增收本领进一步增强。
五、坚持综合整治,突出改善环境。以“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争创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示范村 “四创”活动,2011年,榴园、洪庄等村荣获多项省级、国家级荣誉称号。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房屋征迁、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治理、倡树文明新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行动,有效解决了农村建房无规划设计、无技术标准、无安全保障的“三无”问题。深化“服务企业年”和“百家企业评机关”等活动。关闭城市规划区内水泥厂、石灰窑、粘土砖窑厂等“五小”企业125家,完成东部荒山绿化3.1万亩,有力促进了发展环境优化、农村环境美化和人居环境改善。
六、坚持培训引导,激发创业活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致力培育新型农民。三年来,先后组织专业协会负责人、养殖和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12批次到上海、寿光等地学习考察,集中培训1.5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对被征地农民、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就业管理和服务,成立8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所,针对性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向技能型、专业型致富能手转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4.6万人。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崇尚劳动、创业致富”创建幸福家园活动,广大农民成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者和参与者。
七、坚持党建为先,夯实基层基础。统筹城乡党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三级联创”等活动,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实施农村党员队伍提升工程,一大批致富带头人选进村(居)“两委”班子,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增强。50个村(居)开放式村部建成投入使用,创新村干部“流动票箱”管理试点,实行村干部奖励性工资政策,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
经过三年来的积极探索实践,全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城市化率由2009年的35.2%提高到2011年的52.7%;GDP、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9%、37.9%、14.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