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突出引人关注
300家中外参展商携各种在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等热点市场中应用的新型元器件、材料、设备、产品与技术;生物新能源、太阳能光伏技术与产品、高性能锂电池及绿色回收工艺、新能源汽车、先进的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绿色建筑建材及众多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等中外新技术悉数亮相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展;210家中外名企携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平板电脑、3D影像技术等互联网应用技术、智能平板、通讯、软件、工控、数码方面的新产品与技术亦将在IT展上重点展示……这些仅仅是将于11月16日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的一小部分。
遍览以“促进国际创新合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第十三届高交会的《参展商指引》,记者发现,本届高交会四大突出引人关注:突出对产业转型和改善民生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成果和新趋势;突出促进高新技术、装备进出口及国际合作的新渠道和新成效;突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新手段和新方法。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的陆续完成,其鲜明特色和突出亮点也一一展现。
聚焦最新技术 力推物联网
在参展阵容强大的各主办单位中,商务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中科院将设立专馆或组织主题展览,展示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产品和项目,成为各大主办单位力推对象。
商务部以“科技兴贸、进出并举”为组展主题,以推动进口高新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展示与交易为重点;以低碳经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为理念,展示目前世界上前沿的低碳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
工信部将设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题馆”,展馆划分为技术研发类产品、产业化类产品、应用示范与推广类、标准研制与公共服务类四个展区,集中展示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方面掌握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交通、物流、金融、工业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国防军事等领域取得的应用成果和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将设立以“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为主题的展览专馆,把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作为重点,对它们的发展、成就和应用情况进行全面展示。
中科院将推出“感知中国”技术产品专题展,以“科学技术支撑服务、提升未来中国社会的科学管理水平”为主题,重点展示其10多年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组织20多家研究所(院)和院地合作机构、80多个项目参展,展示融汇平台、智能农业、光通信、数字城市、云计算、智能交通、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能电网等十余个面向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项目。
国家知识产权局则重点推出“助推自主创新发展、引领发明专利转化”主题展,展示各地发明专利转化成果,创新企业发展成果、中国专利奖项目及全国发明展金银奖项目。
客商组团热捧 再现爆棚景象
10月21日记者从高交会组委会获得的最新统计情况显示,国内外客商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等报名参展踊跃。已有美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荷兰、丹麦等近20个国家确定组团参展;国内方面,高交会各主办单位,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25所著名高校将组团参展,港澳台均确定组团参展、参会。
在专业展览方面,来自美、日、韩等国的戴尔、兄弟、威盛、百度等210多家跨国公司将参加IT展,TEEMA、韩国IT展团、日本IVDR展团等三个海外展团也参加本届盛会。同期还将推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热门IT技术主题研讨会。而包括罗姆、TDK等近300家中外名企参展的电子展,跨国公司数不仅超过去年,海外展商的展出面积还超过展会净面积的40%。
位于深圳会展中心1号馆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展”,尚德太阳能、均益安联、东域生科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产品,将为业内人士提供更广泛、更专业的交流平台和发展商机。
在本届高交会光电平板展上,台湾显示产业联合总会将率友达、奇美、华映、元太、胜华、长兴化工等公司的FPD采购团来大量采购,参访高交会光电平板显示展并联合举办2011中国国际显示大会,届时还将邀请台湾光电平板显示行业的专业采购商到场参观和举办专题、专场采购大会。光电平板展目前已有億都半导体、综研化学等11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展,期间还将举办海峡两岸平板显示国际论坛等活动。
已于9月6日至13日分别在以色列和匈牙利召开的本届高交会海外分会,成果显著、反响空前。本届分会的项目重点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约30%中方企业与外方企业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20多家以、匈企业将参加本届高交会。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爱尔兰、比利时、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的有关机构已多次向高交会组委办提出共同办分会的意向,海外分会有望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交会组委会主任、深圳市市长许勤表示,本届高交会将通过进一步提升高交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提升高交会的整体实效,帮助企业抓住战略机遇,把握产业发展和技术市场的新趋势,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协调发展、改善民生服务。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冯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