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参观者在试乘新能源汽车。正在北京举行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中的新能源汽车展区受到参观者欢迎。该展区主要从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能源供给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十城千辆”工程三个方面展示“十一五”期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新华社发(万象 摄)
关注“科技民生”——营造尊重人才、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
记者: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居世界第一。面向未来,我国将如何培养、用好科技人才?通过科研经费分配和项目管理的改革,提升“科技民生”,营造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良好环境?
万钢:这些年,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中国是世界上培养工程师最多的国家。我自己就是11年前“863计划”引进回国的。
科研人员的成长一是需要“传帮带”,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让青年人才在老一辈科学家带领下,成长为领军人才。二是要组成团队,通过团队式的攻关,锻炼更多人才。
两会上,有政协委员高声疾呼:让科研人员把时间用在科研项目上。
科技部新近推出十大措施,就是为科技人员“减负”,保证他们科技研发的权利。我们简化、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全面采取视频答辩,不用再“跑答辩”;采用申报平台的办法,不用一个个地“跑项目”;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设立课题的经费等等。
回忆我国的科技改革,从上世纪80年代由拨款制变成项目竞争制,特别是1999年以来的院所转制,1300多个科研院所变成了面向市场、产业服务的企业。56个国家高新区去年总收入10万亿,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超过十分之一。这是一个奇迹。
今后,科研任务会更有挑战性,我们将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保证研发时间,也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