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过去五年的瞩目成就和严峻挑战,中国的发展在2011年进入新的五年周期。“十二五”(2011-2015)被认为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
201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按照蓝图,中国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将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跻身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
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开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国两会日程过半。代表委员们在审议和讨论中显现出对达成目标的强烈自信。这首先是源于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的总体表现。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比利时著名智库国际关系皇家学院研究员托马斯·雷那尔说,中国的总体发展令人印象极其深刻。中国加入WTO十年时间,就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出口第一大国、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经济似乎永不停歇”。
代表委员们还认为,在应对金融危机以及一系列自然灾害中,中国显现了制度优越性以及较强的综合国力。
两会前夕,正赶上中东北非发生动荡,一些国家的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相较之下,中国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令代表委员们印象深刻。在接受采访时,他们纷纷流露出强烈自豪感。
美国如新大中华区副总裁李潮东说,中国政府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提出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同时提出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希望而又务实可行的富民蓝图”。
但与此同时,人们传达出的忧患感,也十分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