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了,面临就业难题;找到份工作,或许薪水微薄;刚踏入职场,又陷入工作盲区——大学生的就业路上,有几道难以绕过的难关。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针对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路上遇到的难题,热心寄语。
一道关:“创业难”
【难题】为什么在美国成立一家公司需要6天、6个程序,在我国需要38天、14个程序?大学生创业难,难在哪里?除了营造创业氛围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完善支持体系?
【回应】政协委员施耀忠:大学生创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认识存在误区,“开饭馆、办超市”同样也是创业;二是教育培训不足,高校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的针对性也不强;三是扶持政策办起来很困难;另外启动资金也是很大困扰。
政协委员陈清华: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表明,就像驾车可训练一样,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也可以教育。建议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十二五”规划中;另外,创业的意识能力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而不是等到失业后再去补课,财政部门可设立创业培训专项,直接拨付给高校,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就能接受免费创业培训。
二道关:“薪水薄”
【难题】从身边的情况来看,本科生毕业工资1500元,能达到2200元已是比较不错的工作岗位。博士生毕业,去天津某大学做讲师,月工资仅有3000元,房子想也不要想,如何应对这一劳动力“贬值”现状?
【回应】政协委员俞敏洪:换个角度而言,不用太在意第一份工资的高低,关键要看未来潜力与职业发展,随着能力的提升,大学生的工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从大学生自身而言,关键是要不断挖掘潜能,超越自我。
政协委员侯欣一:呼吁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工资充分重视。建议政府进行相关统计,公布大学生就业基本工资的相关比例数据,并设立相关的工资最低标准。
三道关:“不对口”
【难题】毕业后,我和同学聚会时常常感叹,为什么学校没有告诉我们职场需要的最基本的东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是否欠缺针对性?该如何走出职场盲区?
【回应】政协委员宋林飞:要尽快反思大学教育,目前高校应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专业设置没有跟上,需要尽快进行评估调整,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学生。政府也应承担责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善师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程苏: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即便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实践需求,大学生也要不断了解社会竞争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能力培养;不能仅将大学视作找工作的敲门砖,要注重打造坚实的知识基础,全面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来源:新华网(记者:舒静 马勇) 编辑:孙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