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水利”谨防变成“一哄而上”―――代表委员从旱灾第一现场带来的思考
今年初春冬连旱的罕见旱情,再次敲响了农田水利的警钟。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宣称,今年“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些来自旱情重灾区的代表委员,在对政府工作报告高度认可的同时,也把在旱区的所看所思带到了两会现场,对如何有序推进水利建设,谨防“一哄而上”造成的误区纷纷建言献策。
防止误区一:急于上马,规划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首先是水。”安徽宿州市砀山县葛集镇白腊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瑞莲代表说,去年9月以来的秋冬春连旱,充分暴露了目前农村水利设施的落后,作为安徽小麦主产区宿州、阜阳、亳州等地旱情尤其严重。
多年来,我国在大江大河领域治理成效显著,大型水利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农田水利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抗灾能力不强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生产安全的突出瓶颈。刘瑞莲代表说:“河道沟渠因为年久淤积蓄不住水,抗旱灌溉的机井因数量有限根本不够用。如果不是后期普降大雨,抗旱将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尴尬。”
带着从抗旱一线来的思考,刘瑞莲一方面对继“一号文件”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兴水利”感到由衷高兴,同时也对这项惠民利国的好政策如何更好落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农田水利建设一定要先搞规划。”刘瑞莲认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大兴水利认识一致,并且明确了投入计划,但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点多面广需求量大相比,仍有缺口,因此要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必须要事先规划,分步实施,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农田水利欠账问题。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代表也认为,大兴水利规划要先行,可以借鉴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模式设立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从中央到各省市县都制订规划,经各级水利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报上级审批实施。保证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上下一盘棋。
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孙云飞代表则指出,水利建设规范要体现“三个倾斜”,即向易旱易涝地区倾斜,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向粮食调出地倾斜,只有这样,才能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