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中文台连线联合国、欧洲和孟加拉国的学者、议员以及中国两会代表委员,就中国教育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在今天《环球问两会》特别节目中,国外的学者、议员与两会代表委员将就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首先提问的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主编、牛津大学全球经济治理客座研究员凯文·沃特金斯。
凯文·沃特金斯:中国在教育发展方面进步显著,中小学入学率增长很多,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还存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我的问题是,决策者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这种不平等?
中国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些年来进步很快,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城乡差距大。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教育公平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有时候这个过程甚至是艰难的。随着国力的提高,我们会更加科学、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地推动教育公平。因此,我认为中国实现教育公平是大有希望的。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教育公平的速度会加快,许多瓶颈的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
主持人:关于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欧洲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主任门静,就中国的教育体制如何更新和完善提出了她的问题。
门静: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不少社会问题凸现出来。一些人只是简单地追逐金钱。我想知道,对于这样的挑战,中国的教育体制将如何更新和完善,使其能够适应人们在观念上的改变。
中国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副省长郝远:中国过去长期贫困,导致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人们会慢慢地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我们高校来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基本素养的公民,能够为社会为自己的家庭为未来作出相应的贡献。
主持人: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可能会在教育观念上面临挑战,正像郝远代表所说的,我们应该更注重公民素养的教育,在培养孩子们生存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来自孟加拉国的议员拉希德·汗·梅农对中国如何改进高校教育,如何推进英语教学提出了他的问题。
拉希德·汗·梅农:孟加拉国将进行教育改革。我们已经制定了教育政策,议会已经通过了这一政策。我想知道你们在如何改进中国的高校教育,目前的情况如何?现在中国学校里推行英语教学,这会不会影响中国的教育项目?
主持人:对于孟加拉国梅农议员的关切,担任中国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张志勇代表结合自身教育行政管理经验谈了自己的体会。
张志勇:在全球化的时代,语言的融合和互通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应该看到,随着中国英语教学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外来文化、西方的文化借助语言得到传播。它当然有影响我国青少年,影响我国民素质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它积极的方面:我们只要走向世界,我们的国民素质必须有相应的提高。那么大家所担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我们的优良传统会不会丧失?我认为这是两个问题。我们应该把母语教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小学打下很好的基础。打下这个根基,同时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中优秀的东西,这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中西文化的融合,这是我们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孟加拉国梅农议员关于中国教育改革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迟福林:中国首先是一个人口大国,经过三十年到现在,应该说我们人才的储备、各种人力资源的储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们现在开始成为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但人力资源的大国不等于人力资源的强国。我们必须把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结合起来,使得我国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教育。我们必须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格局来考虑中国的教育战略。比如,如何把学前教育尽快纳入到义务教育中,如何扩大义务教育。还有就是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问题。我们现在正在推进教育改革,我们应高度重视教育,在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中教育一定要做好。
主持人: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教育改革,努力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这是中国重要的中长期战略之一。今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发展方向。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杨鑫 许银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