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新闻媒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回家过年
新春走基层:青藏线上除冰人
2014-01-24 13:40:20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1月18日,临近大寒节气。号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关角隧道像往常一样寒风呼啸,刮到脸上像刀割,一抬脚就摇摇晃晃。这里海拔约3710米,比拉萨还要高。下午2时许,青藏铁路公司西宁供电段察汗诺网工区小组长张连庆,带着5名员工出发了。他们有一项特殊任务——除冰。

全长4公里多的关角隧道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唯一的单线路段。每年10月到次年5月,隧道内温度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洞顶渗水结冰,悬挂的冰柱接近电线时,会导致短路等故障。为确保电力机车畅通,也就有了除冰这个特殊工种。

穿着厚厚的羽绒工服,戴着棉帽,背着手电筒,扛着除冰杆等工具,张连庆一行像卡通人一样慢慢地向洞口挪动。这是一段约60米的羊肠小道,同行的孟建军师傅说:“这里含氧量不足内地一半,走路不敢快,不少小伙不信,结果吃了下马威——当场撂倒,送走抢救。” 大家一路很少说话,只听到呼哧呼哧的喘气声,好不容易才“磨”到了隧道东口。洞外左侧挂着一面“冰瀑”,扔一块石头,只砸出一个小白点。

洞里没有路灯,铁轨与洞壁之间的便道仅容两人并行,师傅们打开手电,排队依次进入。洞里唯一的联络工具就是对讲机,由于信号太差,每间隔1公里左右必须留一个人,用对讲机互相传递信号。刚进洞约20米,对讲机报告:有列车靠近,注意避让。我们赶紧钻进隧道旁边的“猫耳洞”,“呜——”伴随刺耳的鸣笛声,一股风从东面扑了过来,“哐当哐当”,一列货车钻了进来。老孟说:“这里最大的危险是避让火车。”

又前行五六分钟,发现有结冰点。师傅们两个人一组,一个打手电,一个开始打冰。洞顶高约7米,水从缝隙渗出,渐渐结成倒挂的冰柱,有的有碗口粗,长得像成人胳膊。冰梢子很脆,轻轻一碰就掉了,越接近洞顶冻得越结实。师傅们总结了一套办法:一铲二砸三顶。“有的看着不大,但像生了根一样,折腾半天才能打干净。”洞里比洞外更缺氧,慢慢走也会呼吸急促。干活几分钟后,师傅们就喘得厉害。

“火车靠近,注意避让!”对讲机里再次传来提醒,大家赶紧撤离,又躲进“猫耳洞”。“长年累月在黢黑的隧道里干活,人都麻木了。火车通过时,看到一点灯光也很激动。”一位师傅说。

见缝插针地巡线除冰,他们可以看到车上的旅客,可是有多少人能注意到这群“隐形人”呢?

关角隧道里有11处易结冰点,每年共8个月需要重点监控处理。最严重时洞顶洞壁都结冰。根据结冰情况,平均每天除两次冰,关角隧道一次除冰作业约需2个小时。“只要人在工区,就是24小时上班。有时火车司机发现有冰,会通过调度通知我们。哪怕是后半夜,也要赶来打冰。”

青藏铁路西格段特殊的自然条件,把他们炼成了“特种工”,他们是青藏铁路人中普通的群体。特殊的工作环境,加上生活不规律,导致很多病号:“我们这里有‘四高’:海拔高,多数师傅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检时抽血,血稠得抽不动。”他们的家大多在西宁、甘肃武威等地,有一个共同点:回家时间太少。

走出隧道,重见天日,师傅们只剩下眼睛是亮的。记者的手脚已经冻得麻木,近视眼镜变成了“墨镜”,鼻孔里、头发上全是灰。快过年了,师傅们已买好了鞭炮,他们说:春节不能回家,在这里放一挂鞭炮,图个热闹!(本报记者 张志锋)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谁是最美基层法官
为民之美、公正之美、清廉之美、奉献之美,谁是美基层法官>> 详细

各地新闻
日前,浙江金华国土资源局婺城分局下属的一名土管所长上班时间与一女人露骨聊天被曝光后,引起公众热议。根据《金华市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和效能问题暂行办法》的规定,金华市国土资源局决定给予张某免职处理;国土局纪委同时对此事立案调查。>> 详细
点击排行
  习近平: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视察空军机关指挥楼 内景曝光(图)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