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之乡”扶绥,是广西乃至全国产糖大县。春节前夕,正是甘蔗收获的好时节,满载甘蔗的大卡车来来往往,空气中弥漫着糖的甜香味……
走进雨后初晴的中东镇三哨村,放眼望去,缓坡、平地上都是大片大片的甘蔗,绿油油的甘蔗叶随风摇摆,阳光在叶面流转、闪烁。
两个小伙子正在捆扎甘蔗,小小的三轮货车被塞得满满当当。“以前麻烦一点,要一担一担挑出去装车,现在收完就可以直接运走了。”一个小伙子告诉记者,看见记者拿起相机,羞涩地笑着转过身去,避开镜头继续忙活。
甘蔗地里,几名农民间隔开站成一列,熟练地除去甘蔗叶,再把光溜溜的甘蔗堆成一堆。问起收成,前面的农妇们一个个都笑着往身后指:“问老板,问老板。”原来,这块地的承包人人手不够,以每天120元~150元的工资请人帮忙,大家喜欢把种植大户称为“老板”,有好田地尽心耕耘收获,谁不是老板呢!
这位老板告诉记者,甘蔗产量受水源影响很大,风调雨顺时亩产可达6吨~8吨,干旱缺水的榨季甘蔗亩产只有2.5吨,卖给糖厂每吨460元。要是装好了高效节水灌溉系统,亩产能再提高两吨。
说话时,旁边的农妇们不时插话逗他:“笑一下喂,难得有人给你照相……”如今,村里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各家互相帮工和请人收甘蔗是常态,“以前地块小耕牛都不好犁,统一机耕后,我们真是省了不少力”。
道路两旁,绿色的甘蔗地、刚刚犁好的红土地、新铺上的银白色地膜交织着,绘出了多彩热闹的乡村冬景。
“甘蔗苗就在地膜下。”顺着扶绥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条条地膜如银龙般向远方延伸。这是一片已经完工的土地整治项目区,“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区新增耕地1365公顷,近两年项目施工时开始铺设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成本是增加了,但以后灌溉更方便了。”
红土地上,农民三三两两地在机耕留下的沟壑间劳作,分工明确:一人在前面走,间隔开摆好秧苗,一人在后面跟着,将苗一株一株插到土里。
“这是在甘蔗地里套种西瓜。”一位老伯介绍。西瓜6月份可以收获,亩产1500公斤左右,收入为2000元~3000元。到了春节前再收甘蔗,一块地能收获两次。
“我是邻村的,自己家的地收完了有空就来打工。”看到与记者年龄相仿,一位年轻的大姐打开了话匣子。她家3口人,种了15亩地的甘蔗和香蕉。与三哨村不同,她们村“地太小、块太散,没人承包”,都靠自己种。“香蕉卖不上价钱,才5毛一斤,甘蔗要好一些。”她算了算账,除了本钱一年收入一万多元,打工还可以贴补一点,“也够用了”。
“如果整治你家的地,愿意吗?”记者问。
“那肯定愿意!”这位大姐一脸期盼,“地整好了,变大块了,不更好干活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