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静绘制的“雨朵村村情地图”
萧静为朱老伯剪指甲
“我把他乡当故乡,建设他乡念故乡……”一首《我把他乡当故乡》包含着驻村干部们对基层工作的无私奉献。
萧静是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派出的52名“邦联驻”干部中的一员。2012年3月他被任命为省交通运输厅黔西驻村工作组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同时联系雨朵镇雨朵村工作。萧静在走访了600多户村民后动手绘制了“雨朵村村情地图”。目前地图已经基本绘制完成。萧静说,绘制这些地图除了能方便他自己及时的了解当地村民的发布情况外,还能为之后接替他驻村的同事更快掌握当地情况。
带指甲刀的村干部
萧静在驻村期间,经常到各家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在走访中,萧静发现,许多留守老人手脚指甲长了也没有人为他们修剪。虽然只是一些细枝末节,可是对老人的生活还是会造成影响的。70岁的张大兴老人告诉萧静, “我老了,眼睛不好,已经好几年没有剪过指甲了。”萧静听完二话没说,当即拿出指甲刀不顾老人的脚趾甲刺破趾头灌脓发出的恶臭为老人修剪指甲。萧静的行为让老人深受感动。
此后,不论走到哪,萧静的身上总是会带着两把指甲刀,一有时间就为当地的空巢老人修剪手脚的指甲。
此外,萧静还坚持到当地的养老院为那些孤寡老人修剪指甲,为老人推拿按摩,陪他们聊天,关怀他们的生活状况。
谢兴龙是雨朵镇龙场村的一名孤寡老人,没有儿女照顾的他住进了当地的养老院,虽然身在养老院,但多才多艺的老人的生活很是多姿多彩。没事拉拉二胡,跳跳舞,可是老人也有一个小小的遗憾,爱好音乐的老人喜爱吹口琴,可是他却没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口琴。萧静无意间知道这件事后,专程为老人送去了一把口琴,谢兴龙老人拿到口琴后当即为萧静吹奏了一曲,表达了他的感谢。
萧静说,且不论作为一名驻村干部关怀当地的孤居老人是他的责任和义务,就算是一个普通人看到这些老人家的境况再联想到家中年迈的父母,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萧静为老人们做的事在雨朵村传开后,村民们也受到了感召,更加孝顺老人。
村里来了“武术教练”
“我想上学。”赵恒在被问及是否愿意重返校园时,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赵恒的父亲离世,母亲改嫁,12岁的他像雨朵村大部分留守儿童一样和爷爷相依为命,小学四年级的赵恒因故辍学在家。萧静在赵恒家附近做入户调查时,看到本应在学校上学的赵恒居然在外流连,在了解到赵恒的境况后,萧静多次到赵恒家关心他的生活状况,几经周折终于扭转老人认为读书无用的思想,2012年的儿童节,在萧静的多方协调下,辍学半年的赵恒终于得以重返校园。
留守儿童的关爱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雨朵村,像赵恒这样家庭情况困难的留守儿童还有很多。黔西县雨化小学的校长张勇说,他们小学有120多名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中有的甚至8年都没有见过父母。为了更好的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学校专门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10岁的樊龙跃,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高位截瘫,74岁的奶奶每天都有下地干活,为了减轻奶奶的负担,樊龙跃每天都要到山上去砍柴,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开始为家庭奔波。
萧静认为,关爱这些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他们的物质生活,还要注意他们品格的培养,本身有武术功底的萧静只要在村里,每天都会带着赵恒、王天福和樊龙跃这几个孩子练武强身,锻炼他们的意志。
急人所急助人圆梦
《致母亲》
已经老了,
才渐渐变聪明,
满脸的沧桑,
丝毫不影响一颗未老的心,
一辈子受苦,
一辈子辛勤,
换来的依旧是不幸,
此时,
我别无所求,
只愿您,
我苦难的母亲,
暂时放下肩上的担子,
享一享这残缺的天伦。
——沈江河
32岁的沈江河因为患有重症肌无力自20岁开始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连翻身这样的小事也只能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可是意志坚定的沈江河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心底一直怀揣着一个成为作家的梦想。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的他十几年来坚持阅读大量书籍并坚持文学的创作,目前为止已经创作了一百多篇散文和一百多篇诗歌。萧静在驻村期间了解到沈江河的情况,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被他不屈的意志所感动,决心帮助沈江河完成梦想。为了圆沈江河“轮椅上的文学梦” 萧静不断和黔西县作家协会和贵州省、市、县残联沟通联系。通过萧静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毕节市残联最终决定出资3万元帮助沈江河出书,黔西县作家协会的几位本土作家也答应义务为沈江河审读稿子。
目前,沈江河的文稿集《一根手指的舞蹈》已经进入编辑程序,预计2013年的三月份正式出版。贵州民族出版社编辑在贵州省重点选题会上这样推介:“我无法界定沈江河这部作品的读者范围,我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凡是有一颗善良的心、有良知的人,都一定会手捧他的作品,逐字逐句的读完……”国际书法名家吴家贵老师感动之下也愿意免费为沈江河题写书名。
此外,萧静还联系黔西县残联为村里的32名残疾村民开展零距离办理残疾证,上门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无论是雨朵村1620米进村公路建设时组织当地村民投工投劳,还是筹划推进洪家渡库区凹水河码头建设和协调推进贵毕公路增设锦星匝道时的多方奔走,又或是帮助“拆二代”组建运输公司,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中凝结着萧静和杨立斌他们这一批驻村干部的对当地村民的情谊。
驻村干部千方百计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促进基层党建,构建基层民主事务管理机制,他们横向互动、上下联动,为村级建设的提速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心力。
“我把他乡当故乡,建设他乡念故乡……”一首《我把他乡当故乡》包含着驻村干部们对基层工作的无私奉献。
目前,萧静他们这一轮驻村工作即将接近尾声,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的指示下,萧静他们将结合行业特点,做一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为基层实现同步小康做好强有力的保障和服务”的课题,为当地实现提速赶超、科学发展争取一些政策倾斜。
一年黔西人,一生黔西情。萧静他们绘制的村情地图,撰写的调研报告,给新一轮的驻村干部写上一封信都将帮助下一轮驻村工作更好的开展,为已经运作的事项提供更多的保障。
(记者 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