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安娜•李通过为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学研究研讨会工作来保存侗族文化。正是因为如此,她见证了地扪十年间经济发展的起起伏伏。十年前,任和昕第一次把乔安娜•李和她的丈夫接到这个村子。乔安娜•李回忆说,直到2002年,地扪才通电。但是从2006年开始,突然间,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电视。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其后在2007年废除农业税收。但因为电视、流行文化的进入,人们认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不太有价值,他们对侗族大歌开始失去兴趣了。
城市移民的趋势也对历史悠久的传统构成了严峻挑战。根据谭恩美2008年的描述,,约有一半的地扪原住民在其他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沉浸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他们只能唱几句简单的侗族大歌。
口径相传的音乐
吴连云一直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广东省南部的工厂。在回地扪学习之前,善用网络的她不会唱任何民歌。甚至那些在地扪长大的孩子在学校也是使用普通话,除了从祖父母那,他们几乎接触不到本土文化和语言。没有任何文字,侗族大歌是保存在老一代人的记忆里的。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244个被中央和省级政府认可的“侗族大歌歌唱家”平均年龄为68岁。最年长的是92岁。
乔安娜•李的丈夫肯•史密是英国《金融时报》艺术评论家,他们每年都会访问地扪。乔安娜说,侗族歌手数量太少了,要是人们都只唱流行歌曲,再过在两到三代人,侗族大歌可能会消失。
2003年,更广泛地保护侗族文化传承的倡议被提出,县政府任命任和昕为该保护小组的负责人。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100首侗族大歌。在2003年,任和昕从地扪和邻近的村庄挑选了30名初中毕业的青少年开始了连续的声乐训练。在“歌声大师”的指导下,他们分享了来自不同村庄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