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中国在线>专题>2011专题>新闻媒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国日报走基层
合肥念好“三字经”承接“大转移”
2012-02-29 09:49:42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安徽省会合肥紧紧围绕做好“招”字、“接”字和“效”字文章,全力做好承接产业“大转移”的部署。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2010年1月获批后,在国家战略规划中,合肥成了“一轴双核两翼”中的最重要“一核”。皖江示范区的横空出世,合肥承接产业“大转移”的“战车”如虎添翼。

不断创新举措,成就了合肥“全方位开放、科学承接与创新承接”的“经验”。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主要指政府要准确定位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具体到合肥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主要是做好“招”字、“接”字和“效”字文章。

在“招”字中,突出“坚持特色会展招商,坚持新兴产业链条招商,坚持强化省外重点区域招商”。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曾指出:“要继续强化皖江示范区品牌推介,完善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大力招商,引资选资,积极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分工合作。”

合肥市先后举办或承办了徽商大会、中国企业500强大会、自主创新对接会等,组团参加广交会、中博会、深交会等;围绕京东方、彩虹玻璃等19个大项目,引进197家配套项目;由市领导带队,在国内外重点区域开展120余次招商推介活动。

在“接”字中,突出“坚持高层次、大项目、集群化、绿色承接”。按照“高端带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功能提升、进退有序”的原则,突出产业承接的针对性;精心策划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围绕汽车、家电等主导产业发展及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进上下游企业,引发“核聚变”效应;在引进项目时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筑起一道“防火墙”。

在“效”字中,突出“项目落得下,项目落地快,项目见效快”。针对项目建设实际,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全流程高效服务。工业类项目,除与环境关联度较大的外,一般保证3个月之内办完开工前的一切手续。在土地利用方面,除通行的经营性用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外,还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双向约束”机制。

承接产业“大转移”让合肥尝到了甜头。京东方六代线来了,中盐化工来了,熔安动力来了,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来了。2011年,全市招商引资总量达到1703亿元,增长30%,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35个,到位资金1472.15亿元,占同期全市招商引资总量的76.69%。目前,合肥固定资产投资的50%、地方税收增量的5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新增就业岗位的7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的95%都是外来投资企业贡献的。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两年来,沉甸甸的数字见证了合肥引领产业承接的辉煌。

2011年,

——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36.6亿元,占示范区总量的35.1%,增长15.4%,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合肥实现财政收入623.8亿元,增长2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8.5亿元,占示范区总量的38.3%,增长21.1%,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9位;

——合肥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98亿元,增加值1489.7亿元,占示范区总量的31.4%,增长23%,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1位;

——合肥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7亿元,占示范区总量的38.9%,其中工业投资1336亿元,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

数字,令人感慨;数字,催人奋进。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规划的实施,短短两年间,合肥,这片神奇而富饶的土地,运用“大招商”与“招大商”的“撬杠”,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两篇“大文章”中,推动科学承接与创新承接,实现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最佳结合,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典范。

来源:中国日报安徽记者站(记者 曹微 实习记者 孙玲娟)编辑:马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社会共治 同心携手维护食品安全
>> 详细

各地新闻
>> 详细
点击排行
  平易近人中更显大国领袖风采——俄罗斯友人眼中的习近平
国信办将严打网络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