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号,今天是个晴朗明媚的好日子,我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出发前往夏衍故居。一路上怀揣着对伟人的敬意,在一个小时车程后,我们穿越了一条小巷——严家弄,在巷口处看到了夏衍故居。故居在周围一片嘈杂声中显得特别肃穆安静,不由得使我们肃然起敬。
一进门,我们就能看见夏爷爷的雕塑头像,他神情自若,眼光炯炯有神,不仅有革命先驱的魄力感,又突显出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风范。
陈列馆设在夏衍故居的前厅,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是夏爷爷出生背景的简介和童年的经历。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破落地主家庭,由于家庭的变故和衰落,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长大,受到了磨练,更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母亲坚持让他读书,这为他今后进入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奠定了基础。而且,他从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他更有机会接触下层的劳动人民,正如他在《夏衍杂文随笔集》中所说:“从小吃过苦,亲身经历过农村破产的悲剧,也饱受过有钱人的欺侮和奚落,因此,对旧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悲剧,可以说在少年时代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子。进中学那一年,碰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看到‘弱肉强食’的世界,油然而发生了富国强兵的爱国主义思想。”①在进入甲工学习后,他接受了新思潮的洗礼。之后他创办了《双十》(也就是后来的《钱江新潮》),开始批判那些落后的保守势力。而且报纸被查封,夏衍也因此受到学校的处分。他设法留学法国但没有成功,后来在学校校长的帮助下东渡扶桑求学,并在日本期间翻阅了很多社会科学著作,认识到“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路是行不通的,更坚定了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夏衍努力的找寻中华民族的出路,即使走过弯路,但及时纠正并锁定前进的方向,使之后革命的道路变得通畅。夏衍这样自我批评、不断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