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干部钟百利
我们都是和田人
本报记者 丁 伟 戴 岚 汪晓东
春节临近,来自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陆续撤离,赶回内地过年。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下,要在新疆过春节。钟百利就是其中的一个。“大批项目要在节后开工,实在太忙了。”他平静地说。
钟百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新疆前任顺义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去年年初,新一轮对口援疆拉开大幕,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一年来,220名干部相继奔赴和田。钟百利现在的身份是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副指挥、第七批援疆干部副领队。
“要把和田当成首都的第十七个区来看待、来建设!”——这是北京市的承诺,也是对援疆干部提出的要求。根据援建规划,从2011年到2015年,北京市将在和田地区的三县一市和兵团农十四师投资72.6亿元,建成415个重点项目。去年是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年,至今共开工6个项目,投入资金2.5亿元。
民生建设是援疆工作的重点。和田市“首都花园”楼盘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由北京城建三公司承建。截至目前,主体建筑已经封顶,预计7月1日前交付使用,276户当地百姓将喜迁新居。
“和田人民真是苦,一天要吃半斤土。”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常年沙尘不断。几个月来,200多名北京援疆干部顶着戈壁滩的烈日风沙,日夜忙碌在生产建设一线,许多人没有休过一天假。“首都的干部就是不一样!”和田人这样评价。
听说钟百利等人不能回家过年了,当地各族干部纷纷发出邀请,相约除夕之夜到家里包饺子。钟百利笑着说:“我现在就是和田人,我们都是和田人。”
福建仙游
300村迎来水甘甜
赵 鹏 郑志忠
1月25日,记者走进福建莆田市仙游县尾坂村,正看到陈秀珍老人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直流入水缸中。她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啦!”陈春勇老人接过话头:“祖祖辈辈做梦都没想到,我们能跟城里人一样用上自来水。”
“饮水村村通”工程由莆田市统一部署,总共覆盖900多个村、170万人口。仙游县基础较差,任务最重,已完成300个村的“饮水村村通”工程建设。
广西农民黄子刚
番茄地里说丰年
本报记者 庞革平 谢建伟
1月26日,农历小年,记者来到全国著名的南菜北运基地广西百色市田阳县的田州镇兴城村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园。一辆纯黑锃亮的小轿车沿着右江河谷在一望无际的番茄地旁快速驶来。从车上走下来的,是兴城村村民黄子刚。
黄子刚是兴城村蔬菜协会会长,看到记者对他的座驾感到吃惊,黄子刚笑着说:“这不稀奇,我们村有20多辆呢!今年的年货还得靠这家伙去拉!”
黄子刚说,兴城村种植番茄已有20多年历史,小轿车、新房子都是一车车的番茄换来的。现在,全村3500多亩地都种上了番茄。还有150户村民在周边县份承包土地种植了2500多亩。
放眼望去,宽敞笔直的水泥路两旁,是正在维修的硬化水渠,水渠旁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番茄地,茂盛的番茄枝上点缀着金黄色的小花和绿油油的小果……
从去年开始,政府投入1200多万元帮助兴城村和东旺村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仅在兴城村就建了7条共10多公里长的硬化机耕路,并对水渠进行了硬化。“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至少会让我们的番茄增产10%。”黄子刚高兴地告诉记者。
兴城村村民尝到了蔬菜协会抱团发展带来的“甜头”。他们村3500多亩番茄“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让新技术传播速度快、品种更新快、病虫害容易预防控制。也正是由于抱团发展形成了生产基地,规模效应凸显,农业部已在兴城村建立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
黄子刚说,按平均每亩4500公斤产量保守计算,协会总产量约2700万公斤,全村今年总收入应在4000万元以上。“今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肯定超过1万元,我们村成为右江河谷农民年收入超万元的村子!”黄子刚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