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在济南泉城广场,市民大雾天选择戴口罩出行。 实习生 姜文洁摄
进入12月以来,大雾天气频繁登场,成为天气舞台上的焦点。伴随着大雾的是纷至沓来的种种疑问:这到底是雾还是霾?对空气的影响有多大?大雾预报的准确率为什么低……对此,记者对省气象台预报员和气象专家进行采访,以期解答这些疑问。
降的是雾还是霾?
近日,济南、德州、聊城、东营、滨州、淄博等地大雾弥漫,走在路上,呼吸都不那么顺畅。很多市民纷纷猜测:“这是雾还是霾?怎么感觉空气这么脏?”
省气象台预报员介绍说,这是雾,不是霾。“雾与霾是不同的概念,区别在于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霾一般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简单来说,干燥气候条件下地面浮尘易形成霾,而这次大雾天气主要是由于今年冬天以来雨水比较多,空气湿度大造成的,所以比去年雾多。去年干旱,水汽少,雾也少。”
大雾预报为啥不太准?
有读者反映,虽然天气预报中涉及的大雾地区并不包括自己所在的地区,但当地还是出现了雾,而且这种频率较高。“为啥大雾预报准确率感觉不如雨雪高?”
省气象台预报员介绍说,雾的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从大气角度来讲,雾基本上是在400米以下的浅层。雾的生成条件决定了雾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像降水是大范围的。雾是局部地区的,有时雾的范围只有几百米,而监测仪器的尺度都很大,这样就很难监测到。而且有时雾生成得特别突然,轻雾在数分钟内就能变成浓雾。最难的部分在于地面条件的变化迅速,空气湿度等条件因子发生变化也比较快,这样就给雾的监测预报增加了难度。
“对于雾的观测,气象部门主要以观测站的观测为基础,包括目测(人工观测)和器测(自动能见度仪),但是,雾的预报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理论上都还不够完善。对于雾的研究较少,历史资料不够完备。所以,预报准确率比雨雪低。”
持续大雾是否正常?
这次大雾范围广,涉及我国九个省市,影响时间长,大雾已持续三四天。“这样的大雾天气正常吗?”有市民发出疑问。
气象专家介绍说,大雾天气并不算是突发性天气,也不属于极端天气。每年深秋初冬时节,也就是12月份,都会出现持续性的大雾天气,持续一周的大范围雾天还是比较常见的。这次大雾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与前期的雨雪天气过程有关。
济南市气象台的历史资料显示,12月份济南出雾的日子最多,平均为3.3天,其次为11月份,平均出雾日3天,1月份平均出雾日2.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