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用于农村放映,无缘城市院线
2009年,王家卫修复的《东邪西毒》在国内院线上映,取得3千万元票房,让大家看到了老电影的商业潜力。同年修复的老电影《孔夫子》,也让导演费穆的名字再度引起公众关注。但是,很多修复完成的老电影却仍然躺在资料馆的库房里,比如完成了精细修复的《渔光曲》和《小城之春》,既没有机会走进院线,也没能在电视台播出。
修复后的老电影怎样才能与影迷见面?记者从中国电影资料馆了解到,目前这些修复过的老电影主要是在一些农村进行公益放映,城市主流院线却与此无缘。此外,还有一部分电影每年都会参加国外影展,宣传中国文化。“国外比较关注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片子,其实六七十年代的片子也有很不错的,但关注度明显较低。”左英解释,一些不知名的老片子修复完了,就放在那儿,只有研究电影的专家会看,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
前几年,国内经典老片的工作主要放在修复上,缺乏商业宣传和运作,很难通过商业行为收回修复成本。“其实商业运作并不难,老电影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挖掘,可以用于宣传文化活动。”左英认为,比如老电影里有大量关于婚丧嫁娶的情节资料,反映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如果认真加以挖掘,会有很高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记者了解到,经典老片的商业价值在北美和欧洲都被运用得比较成熟。国外老电影经过修复后,主要通过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影展收回成本。在意大利,很多奢侈品牌赞助老电影修复,看中的就是老电影的历史文化内涵。左英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在考虑和探索修复老电影的商业运作。特别是在完成了5000部修复计划之后,下一步准备重点投入到精品电影修复计划中,扩大宣传,展现中国电影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老片史话
左翼老电影得到较好保存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早期电影都面临大量遗失的困境。即使在对电影保护极其重视的美国,1950年以前的电影胶片也有一半去向不明。因为各种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很多电影胶片都已不知所终。1958年中国电影资料馆成立后,工作人员才开始收集老电影胶片。有许多老电影,目前已无法看到。
据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没有电影资料馆,几乎所有完成片的胶片和放映拷贝,都存放在各个制片公司自己的库房里。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日本飞机对闸北、虹口一带的华界进行狂轰滥炸。当时中国主要电影制片企业的库房和片场差不多都集中在那里,所以损失非常巨大。那场战争对电影资料的破坏可以说是空前的。
老电影胶片的损毁并不全是因为战争,国内对史料的保护也做得不好。1949年后,新中国政府成立了电影局,对老电影胶片进行贮存和管理,要求各地方电影发行公司把库存胶片全部上交北京。所以,在其他城市,包括上海在内,很难从民间找到老的电影胶片。当时,电影局要求对这些老电影进行鉴别,把它们分成不同类型对待,比如分成进步影片、落后影片、反动影片等,后两种都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有的发霉变质,有的被拉出去销毁。那些进步电影大多受到比较好的收藏和保护。这也是现在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仍能找到许多上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或进步电影的原因。
当然,绝大多数老电影胶片的散佚和损坏也和它的物质介质有关,当时普遍采用的硝酸片基,易燃且脆弱,对时间、温度、湿度都很敏感,如果得不到适当保护极容易变质和损毁。石川解释,中国电影资料馆1958年成立,才建起片库。在此之前,胶片是谈不上什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太穷,且刚刚结束了战乱和动荡,缺少保护的资金和条件,再加上人们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所以,对旧胶片的保护几乎是当时人们不曾考虑的一个问题。
国外现状
欧美修复老电影标准完善
老电影的修复是一个世界性课题。1973年,法国导演阿贝尔·冈斯的默片《拿破仑》修复后公映,被视为电影修复这项事业的开启。也是从这时开始,好莱坞的各大制片厂逐渐认识到老电影的价值,建立起各自的影片资料库。1975年,美国人开始修复由弗兰克·卡普拉制片的传奇影片《消失的地平线》,当时,这部片子的正片和剧照在全美荡然无存,不得不从英国和加拿大找来拷贝。整个修复持续了13年。不幸的是,拷贝里的若干段落再也找不到了,最后修复版里插入若干描述剧情的黑卡字幕,这种方式日后成为默片修复里常用的手段。2009年,《孔夫子》修复时也采用了这一手段。
关于电影修复,最有说服力的案例是修复版《大都会》。该片的胶片曾经散落丢失,2001年,德国茂瑙电影基金会以当时能够搜集到的所有影像素材,修复了画质精美的《大都会》,这个版本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褒奖。7年后,阿根廷电影博物馆意外找到一部《大都会》的老拷贝,时长210分钟。2008年,德国茂瑙电影基金会根据该拷贝制作了修复版,片长近2个半小时,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修复版本。
如今,欧美各国都很重视老电影的修复,但情况不同。左英介绍,美国的电影版权主要由好莱坞几大公司拥有,各公司自己决定修复老电影,怎么修都有自己的标准。而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主要由政府机构主持修复老电影,制定了严格的修复标准,当作一项严肃的学术工作来对待。美国、意大利等国还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修复教学,培养相关人才。而且,修复的目的是为了放映,绝不是闭门造车。此外,国外电影机构对中国老电影的发掘、修复和推广,已经走在中国前面,英国、意大利都曾修复、展映过中国的经典老电影。
相关链接
库存老电影重在调控温湿
目前,损坏影片表现出来的主要现象是:褪色、撕裂、划伤、画面剥落、脏点、霉变、划痕、酸变、收缩、扭曲、酸化、声道受损等。中国电影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张树新介绍,保存电影胶片最主要的是控制温度、湿度,有非常严格的国际标准。库房最佳温度是零下10摄氏度,但耗电量很大,国内一般调控在5摄氏度左右。另外,彩色片、黑白片和易燃片温湿度要求有所不同。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尚不存在可以永久保存影像的介质。可推断的最高保存年限为1250年。至于影片的修复工作,一般分为8个阶段,即素材整理、素材清洁、素材数字化扫描、数字中间片颜色校正、数字中间片修复、声音扫描及数字修复、影片声画合成、影片输出。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邓京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