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海外看中国
日刊:美对华“空海一体战”可能触发核战
2011-08-29 15:53:49      来源:新华国际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8月17日文章】题:美国危险的战争计划(作者: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战略国防研究中心学者拉乌尔·海因里希斯)

随着中国的新航母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人民解放军的海上反介入战略正悄然成熟,而美国则面临一些艰难的选择。中国武器库中的潜艇和精准制导打击能力在积聚——并被加入中国的战争计划,而美国长期以来想当然的西太平洋地区海洋控制和战力投放能力则正逐渐消失。

成本惊人,美国恐怕“难支撑”

美国海军和空军已经开始为空海一体战的可能性做准备——这是旨在与中国反介入战略相对抗的战役法。通过否认中国反介入的能力,美国计划保留其海洋控制和战力投放的选项,巩固其作为地区航行自由保障者的领先地位和角色。这一决定反过来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更唐吉诃德式的想法,即这样一个目标既是对美国而言至关重要的,又是在与美国该地区利益相当的成本和风险水平内可以达到的。

然而,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理由提出怀疑。首先,空海一体战的成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虽然空海一体战在很大程度还是一个抽象概念,但它会取决于很多升级的能力:更加牢固和分散的基地和C4I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情报、监视、侦察系统)网络;更多更好的潜艇、反潜艇和水雷战能力、新的远程常规攻击系统,包括轰炸机和反人造卫星武器。当然,接下来还有航母和其他主要水面作战武器和攻击机等。

这些都耗资巨大。而目,在一些情况下,尤其是反潜战和弹道导弹防御中,其预期成本大大超过了其预期将带来的军事行动效果。所有这些对于经济巅峰时期的美国而言尚且很吃力。在金融紧缩的新时代,美国债务水平日渐攀升,五角大楼正打算在未来10年中节省数千亿美元的经费。在这种情况下,指望美国以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在最佳状况下也不太可能,而在最糟的情况下则完全难以支撑下去。

如此的做法还冒着不以历史为鉴的风险。西太平洋的战咯竞赛已经开始成为冷战的重演,但这次冒着重蹈苏联覆辙风险的是美国。通过空海一体战,华盛顿则在试图以太少达成太多。华盛顿正在面对一个经济情况更好的对手,后者更加巧妙和不对称的战略将对华盛顿施加不成比例的军事负担。对华盛顿而言,采取这样的极端主义原则可能正中中国下怀,美国也面临像苏联一样在巨大开支下变得贫困的危险。

激化危机,战事或越“核门槛”

然而,成本因素仅仅是危险的一部分。亚洲的军备竞赛已经在进行中。空海一体战会加速这一进程,对地区稳定和危机管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一体战令在西太平洋地区保持持续可见军事存在和推行更具侵略性的监视方式威为必须,这大大增加了导致海洋边缘政策和危险海军事件发生的情况。

其次,空海一体战强调通过早早打击解放军对中国先发制人,这将进一步压缩危机中决策者可利用的时间。随着军事计划越来越依赖于速度,而外交却不能跟上军事计划的脚步,一种危险的“不用就要输”的心态就有可能控制军事司令官的想法。这可能在缓和事态的外交努力开始发挥作用之前将危机自动推向战争。

最后,空海一体战要求对中国大陆实施更深层的打击,以消灭和压制解放军的监视系统并降低其远程打击能力。这样的袭击即使完全使用常规系统,也很容易被北京曲解为美国正试图先发制人地摧毁中国的报复性核选项。在巨大的压力下,很难限制这样一起冲突的戏剧性升级——包括最坏情况下,达到甚至越过核门槛。

总而言之,与空海一体战相关联的成本和风险会给美国在亚洲的领先地位以及维持这种地位所依赖的海洋控制和战力投放带来麻烦。然而,华盛顿的霸权习性很难改掉。但说到底,领先地位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是防止中国获得地区主导地位的一个方式。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还有很多,也更节约成本,包括以中国之道,还治中国之身。这将包括发展1项海上非介入战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潜艇的使用,此举旨在阻止中国将海洋用于自身的战力投放。

海上非介入战略将令美国能继续在地区内发挥重要作用,也有助于避免空海一体战会引发的危机不稳定性的最坏情况。而这些都不需要美国耗尽资源。

来源:新华国际   编辑:许银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新闻战线 “走基层 改作风 转文风” 活动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温家宝赴张家口调研 称中国应出高品质牛奶
珍惜“慈善风波”中凝聚的共识(人民时评)
 
视觉